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降水个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积层混合云降水是环北京地区降水的一种主要类型。观测显示,积层混合云有自己独特的动力热力结构,降水过程也有自己的特点。深入探讨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降水发展的动力和微物理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对该类型降水的预报预测水平,也能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主要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系统地回顾了近些年来对积层混合云降水的研究,指出目前存在及待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简要介绍WRF-ARW模式主体及其采用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第三部分结合实测资料对2007年9月28日发生在环北京地区的一次切变线天气系统造成的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WRF-ARW实例模拟结果的分析和冰相微物理过程敏感性试验结果的分析,重点讨论了切变线积层混合云系发展的动力、热力条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第四部分结合实测资料对2008年10月4日发生在环北京地区的一次低涡天气系统造成的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WRF-ARW实例模拟结果的分析和冰相微物理过程敏感性试验结果的分析,重点讨论了低涡积层混合云系发展的动力、热力条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
通过对两个个例的分析发现,切变线和低涡形成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均在高空西风气流的引导下向东移动并减弱层化直至消散;WRF-ARW中尺度模式较好地模拟出来两个个例的降水过程;实例模拟结果说明,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布不均匀,雨区中存在多个强降水中心,云系中微物理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布都不均匀,层状云内的冰晶、雪、霰、云水含量相对较少;而对流云团中高层十公里左右存在冰晶大值区,云水含量也非常丰富,降水物理过程中,此次积层混合云不仅具有对流云和层状云形态混合的特征,还具有冷雨过程和暖雨过程共存的相态混合的特征;与暴雨过程中的积层混合云系不同,这两个个例研究的降水过程中,对流不稳定能量并不大,中层的大范围辐合和相应的较均匀上升气流场支撑着层状云,而在均匀上升气流场中的波动导致了对流云镶嵌其中,浮力与惯性力共同作用的中尺度条件对称不稳定可能是积层混合云系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
通过比较分析采用暖雨过程微物理方案和冷雨微物理方案的模拟结果发现,当忽略冰相微物理过程时,虽然也能模拟出较接近实际的积层混合云的热力、动力特征及形态特点,但均匀上升气流场中的波动较小,对流云部分较弱,层状云部分云厚较大而水平范围较大。可能的原因是冰相微物理过程通过释放的冻结潜热以及播撒-供应机制使更多的过冷水凝结释放凝结潜热来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能量,使对流云发展更旺盛,维持时间更长,产生更多降水,减缓层化过程,延长积层混合云的生命史。
|
|
|
|
1 |
张佃国;姚展予;龚佃利;樊明月;;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结构飞机联合探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
2 |
于翡;姚展予;;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实例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2009年12期 |
3 |
张景红,郑矫恒,谷淑芳;一次典型积层混合云降水的综合探测分析[J];吉林气象;2004年03期 |
4 |
洪延超;积层混合云数值模拟研究(I)──模式及其微物理过程参数化[J];气象学报;1996年05期 |
5 |
王静,谢俊奇,沙志刚,梁耘,刘顺喜,汪秀莲,郭旭东;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4期 |
6 |
翟菁;黄勇;胡雯;蒋年冲;陈晓红;曾光平;;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增雨条件分析[J];气象;2010年11期 |
7 |
钱易;对北京水资源保护战略的思考[J];北京水利;2001年06期 |
8 |
王静,郭旭东,汪秀莲,梁耘,毛振强;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J];遥感信息;2003年02期 |
9 |
宫福久;王吉宏;慕熙昱;李子华;;辽宁省7~8月降水回波特征[J];气象科学;2006年04期 |
10 |
燕云鹏;和正民;李建存;曾福年;;环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1期 |
11 |
邹倩;刘奇俊;刘卫国;;积层混合云结构和云微物理的数值模拟[J];干旱气象;2008年02期 |
12 |
李光林;;利用MM5模式对河西大到暴雪过程的数值模拟[J];甘肃科技;2011年11期 |
13 |
高坤;俞樟孝;翟国庆;;中尺度数值模式MM4在暴雨和强对流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1993年01期 |
14 |
郭大梅;方建刚;;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制作气温预报[J];陕西气象;2006年06期 |
15 |
谷湘潜;李燕;陈勇;康红文;王鹏云;;省地气象台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J];气象科技;2007年02期 |
16 |
刘爱霞;王静;刘正军;;基于MODIS数据的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监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7年06期 |
17 |
李艳伟;牛生杰;罗宁;文继芬;黄浩隽;;山地对流云并合形成积层混合云的过程分析[J];气象科学;2009年02期 |
18 |
李景鑫;牛生杰;王式功;郝天依;;积层混合云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9 |
王涛;齐彦斌;王东;王贵军;;东北冷涡积层混合云系形成条件的个例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
20 |
潘留杰;朱伟军;周毓荃;张宏芳;欧建军;;环北京地区八月风暴云的气候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