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和中国及邻近大陆海潮负荷效应的计算
【摘要】:本文利用较新的由卫星测高获得的TPXO7.0全球海潮模型以及中国近海及邻近大洋(105.5°E-141°E,14°N-41°N)的高精度调和分析资料,采用褶积积分格林函数方法计算了中国近海和中国及邻近大陆区域的负荷潮及自吸-负荷潮的分布。其中负荷格林函数采用了Farrell基于Gutenberg-Bullen A地球模型的计算结果。本文给出的负荷潮要素包括重力、位移、倾斜、应变及自吸-负荷效应。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已发表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由于采用了更准确的中国近海潮汐资料,所得结果将可以提高对研究区域海潮负荷效应的了解。径向位移负荷潮的计算结果表明,其振幅在陆地上比海上要小,并且向内陆进一步逐渐减小。M_2振幅最大值出现在浙江外海,超过28mm;其次在菲律宾群岛以东海域,超过26 mm;再次在孟加拉湾北部,超过20mm。南海M_2振幅大都在2-10mm。大陆沿岸区最大可达12mm左右,向内陆逐渐减小。位相分布形态在海中与海潮相近,其突出的特点是也存在几个无潮点。在我国大陆,M_2径向位移负荷潮在青海西部存在一个无潮点,围绕这个无潮点,最大值的发生时间按顺时针方向向后推迟。K_1振幅的最大值出现在南海南部,超过17mm。渤、黄、东海以东南外海较大,向海区内部逐渐减小,最小值发生在渤海湾、大连附近及海州湾。在陆地上也是从沿岸向内陆减小。K_1径向位移负荷潮在中国近海不出现无潮点。在大陆上,于西藏南部边界附近存在一个无潮点,围绕这个无潮点,最大值的发生时间按顺时针方向向后推迟。自吸-负荷潮和重力负荷潮的分布特征与径向位移负荷潮基本相同。M_2自吸-负荷潮振幅最大值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海域,超过46mm;其次在浙江外海,超过42mm。M_2重力负荷潮振幅最大值出现在浙江外海,超过9μGal;其次在菲律宾群岛以东海域,超过8μGal。文中对其它负荷潮的分布也作了具体描述。
本文对中国近海负荷潮及自吸-负荷潮的计算在国内为首次,其中径向位移负荷潮结果对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自吸-负荷潮结果对潮汐动力学模拟具有应用价值。
|
|
|
|
1 |
孙和平,胡延昌;海潮负荷计算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9年01期 |
2 |
吴庆鹏,朱文璐;全球海潮M_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J];中国地震;1991年03期 |
3 |
郑金涵,张昭栋;中国内陆及京津唐张地区重力海洋负荷潮的地理分布[J];地震学报;1984年01期 |
4 |
黄祖珂,陈宗镛,陈德福;倾斜潮汐分析及海潮负荷效应[J];中国科学B辑;1992年10期 |
5 |
吴庆鹏,朱文璐;全球Schwideski海潮模型K_1、O_1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
6 |
孙和平;海潮负荷引起的弹性潮汐形变解[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4期 |
7 |
毛伟建;孕震过程中重力和倾斜负荷潮的变化[J];地震学报;1984年02期 |
8 |
孙文科;海潮负荷效应计算的方法及实施[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6年01期 |
9 |
王解先;季善标;曹月玲;余美义;;建筑群负荷引起的大地水准面起伏及对高程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6期 |
10 |
王文利,董鸿闻;用CSR4.0+CS模型计算海潮负荷改正[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4期 |
11 |
时萍,孙文科;海潮负荷效应计算的精度估计[J];地震学报;1988年02期 |
12 |
郑兰娜;中国近海的海黾[J];海洋与湖沼;1982年04期 |
13 |
;《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一书出版[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2期 |
14 |
伍伯瑜;黑潮和中国近海环流[J];台湾海峡;1991年01期 |
15 |
管泽霖
,李叶才;海潮负荷潮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2年01期 |
16 |
白彬人,宋家喜;中国近海沿岸海温多时间尺度变率及影响其变化的天气气候因素[J];海洋预报;2005年04期 |
17 |
李西双;刘保华;赵月霞;李官保;刘晨光;裴彦良;;海底活动断裂研究方法及我国近海活动断裂研究[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3期 |
18 |
李敏;王辉;金啟华;;中国近海海面风场预报方法综述[J];海洋预报;2009年03期 |
19 |
朱伟林;;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5期 |
20 |
李国刚;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