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菖鲉鳃丝和肝EROD与胆汁FACs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本文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受试生物,以广西北部湾石油水溶性组分为诱导物,以7-乙氧基异吩恶唑为底物,在实验室内系统地研究了鳃丝EROD的最适测定条件,建立了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生物标志物测定方法;通过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实验,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分析,研究和确定了石油类WSF对褐菖鲉鳃丝EROD、肝上清EROD和胆汁FACs中的萘类和及苯并芘类代谢物含量等生物标志物的最低诱导剂量和最短的诱导时间。在野外,以实验室内建立褐菖鲉鳃丝EROD测定技术,结合肝上清EROD活性以及胆汁FACs的检测方法,开展了现场海区污染监测的应用研究;并结合环境化学监测指标(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和生物统计学的分析,揭示了石油类污染物与这两类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肯定了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与肝EROD活性和胆汁FACs含量一样,对于石油类污染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评价了厦门西海域监测区石油类污染效应状况。研究结果显示:
1.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最适测定条件为:pH为7.8,温度为35℃,鳃丝最适用量总长为18.8±1.9mm,反应时间应控制在50min内,总长为20mm鳃丝剪切成2mm长片段与否对EROD活性无显著影响。
2.剂量-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10μg/L~100μg/L的原油WSF浓度暴露5d后,褐菖鲉鳃丝和肝上清EROD活性均在50μg/L时表现出显著性的诱导作用;随后,鳃丝EROD活性随原油WSF浓度升高而继续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而肝上清EROD活性则下降至对照组水平;鳃丝EROD活性与水体石油类含量相关系数高达0.9599。胆汁FACs中4类PAHs典型代谢物含量均表现出随水体原油WSF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萘类和苯并芘类代谢物含量在100μg/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3.时间-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40μg/L的原油WSF浓度下暴露2d~10d时,褐菖鲉鳃丝和肝上清EROD活性均在第4d时达到最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呈现极显著和显著差异;随后,鳃丝EROD活性一直保持在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水平,而肝脏EROD活性则在暴露第6d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在胆汁FACs中,萘类代谢物在诱导期间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诱导第2d和第10d时出现两个峰值;菲类、芘类(1-羟基芘)和苯并芘类代谢物均在诱导的第4d和第10d出现两个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
4.两次野外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监测2周后,褐菖鲉鳃丝EROD活性与水环境石油类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2和0.9321,高于4或5周时的0.8185和0.8209;肝脏EROD活性和胆汁FACs中的3~5环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无论是监测2周还是4或5周的结果均与水体石油类含量表现出较为稳定而且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2=0.7830~0.9991)。由本研究结果可见,褐菖鲉鳃丝EROD也可作为海洋环境石油类污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同时也进一步支持了肝脏EROD和胆汁FACs是环境有机污染监测的有效指标。
5.野外两次2周监测结果表明,鳃丝EROD活性与肝脏EROD活性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分别为0.9767和0.9971),同时与胆汁FACs中4类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也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2= 0.6534~0.9312);随着监测时间延长至(4或5)周,鳃丝EROD活性与其他几类生物标志物相关性整体上不如监测2周的;而肝上清EROD活性与胆汁FACs中的3~5环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呈现出较好而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R2绝大多数在0.7134~0.9616之间);两次野外监测结果显示,胆汁FACs中4类典型PAHs代谢产物含量相互之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2= 0.7187~0.9996)。
6.运用SFS法和FF法所测得的两次野外监测实验(包括两次2周和两次4或5周)胆汁1-羟基芘和芘类代谢物含量结果显示,两者相关系数都在0.9931以上。多数实验结果表明1-羟基芘是芘类物质主要的代谢产物,芘类代谢物是最具代表性的胆汁FACs组分。与SFS法相比,FF法在操作方面更为简单快速。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174
|
|
|
|
1 |
贾定武,吴逸明,陈琛,杨廷章,马玉英,徐玉宝;沥青工和焦炉工染色体畸变及血清P21蛋白水平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6年02期 |
2 |
陈建秋;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影响和防治[J];节能与环保;2002年03期 |
3 |
张勇,王淑红,朱亚先,Michael H WLam,RudolfS S Wu,洪华生;同步荧光法检测鱼胆汁中的1-羟基芘[J];分析化学;2002年04期 |
4 |
厉以强;生物监测的意义、现状及展望[J];环境导报;1996年02期 |
5 |
穆景利;王新红;林建清;;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暴露苯并(a)芘后胆汁中代谢产物3-羟基-苯并(a)芘的剂量与时间-效应关系研究[J];环境化学;2007年04期 |
6 |
;Relation of hepatic EROD activity and cytochrome P4501A level in Sebastiscus marmoratus exposed to benzo[a]pyren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年01期 |
7 |
黎雯,徐盈,吴文忠,K.-W.Schramm,A.Kettrup;利用EIA生物测试法快速定量筛选环境样品中的二噁污染物[J];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8 |
朱志宁,郎佩珍;12种有机物在鲤鱼体内富集与释放行为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
9 |
牛红云;蔡亚岐;魏复盛;牟世芬;江桂斌;;多环芳烃暴露的生物标志物——尿中羟基多环芳烃[J];化学进展;2006年10期 |
10 |
孙凤,刘发义;石油污染对梭鱼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影响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0年02期 |
|
|
|
|
|
1 |
Te-HsiuMa;世界性环境监测计划及展望[J];癌变.畸变.突变;1993年04期 |
2 |
贾定武,吴逸明,陈琛,杨廷章,马玉英,徐玉宝;沥青工和焦炉工染色体畸变及血清P21蛋白水平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6年02期 |
3 |
陈建秋;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影响和防治[J];节能与环保;2002年03期 |
4 |
张世平,张颖,栗学军,刘基芳,陈晶;癌症患者体内过氧化物及抗氧化剂含量的测定与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5 |
罗萍,顾华,董云珠,顾莲芝,徐静,赫国志;慢性肾衰病人白细胞内SOD与血浆LPO含量测定[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6 |
刘玲,王黎华;人肺组织中多环芳烃的代谢与肺癌相关性的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
7 |
朱根海;浙江宁波协和石油化工厂附近水域浮游植物的研究[J];东海海洋;1998年01期 |
8 |
倪朝辉,翟良安;石油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J];淡水渔业;1997年06期 |
9 |
章牧;海岸带海湾生态系统生态退化的研究——以湄洲湾为例[J];福建地理;2001年02期 |
10 |
廖小军,黄源水;开发斗尾港,推进湄洲湾南岸经济区建设[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5期 |
|
|
|
|
|
1 |
王咏,王春霞,徐静波;多环芳烃化合物对鲤鱼肝微粒体EROD的体外诱导[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
2 |
王咏,王春霞,王子健,徐镜波;硝基芳烃对鲤鱼肝EROD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J];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
3 |
郑榕辉;赵扬;陈奕欣;左正宏;王重刚;;三丁基锡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体内苯并(α)芘代谢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4期 |
4 |
霍传林,王菊英,韩庚辰,关道明;鱼体内EROD活性对多氯联苯类的指示作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
5 |
林忠胜;霍传林;韩庚辰;;季节变化对海洋鱼体内EROD活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
6 |
王菊英,霍传林,韩庚辰,李月秋,闫启仑;多氯联苯CB-28对牙鲆肝脏中EROD活性的诱导作用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S2期 |
7 |
徐镜波,王咏,张蕾,王春霞;9种硝基苯对鱼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8 |
任加云;李树峰;;多氯联苯(PCB_(1254))对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EROD、GST酶活力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8年02期 |
9 |
王军;查金苗;马梅;;用EROD研究苯并芘和六氯苯的联合毒性作用[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0 |
郑榕辉,王重刚,李岩,赵扬,余群;三丁基锡暴露对褐菖鲉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