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减、场地响应等地震波传播相关信息综合研究
【摘要】:地震激发的波,经过传播路径、仪器、场地等因素的调制作用成为台站地震记录,即台站记录是震源、路径、仪器、场地等多种因素的耦合,而基于地震记录研究震源信息、路径衰减、场地响应等则是逆向的解耦过程。基于地震学理论、通过各种计算技术,从地震波形资料中解析出关于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地震波传播介质及台站场地响应信息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地震孕育背景构造特征等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地震学前沿理论方法基础上使用最新计算机技术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本文第一部分,在逆向双台谱比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谱比法的地震波衰减与场地响应联合反演方法。与逆向双台谱比法相比,该方法对数据条件限制降低,增加了可用数据量,获得地震波衰减参数外,还同时获得场地响应参数。使用该方法,选取首都圈台站记录的同区域小震资料,评估首都圈台站场地响应,计算相应研究区地震波衰减参数。研究表明,在1Hz~6Hz频率范围内,基岩台场地响应小、平坦且稳定,土层台对低频率波放大作用高于对高频率波的放大作用,地震波衰减参数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相关。同样使用该方法,选取浙江省区域地震台网台站记录的台湾地震波形资料,评估浙江省丘陵地带基岩台站场地响应,计算了穿越台湾海峡较单一路径Lg波衰减参数,通过区域地震记录震级偏离情况对该研究场地响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第二部分基于弱散射的尾波理论开展地震波尾波衰减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基于Aki模型及Sato模型的尾波衰减参数计算的原理方法,定量分析不同滤波器及相关性能、地震波噪声、数据采样、尾波流逝时间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根据计算特点,针对Aki模型在数据采样方面提出了动态采样方法,针对Sato模型提出了最佳线形段自动判断算法。研究表明,利用动态采样代替固定窗长的静态采样方法,在拟合数据段较短的情况下,结果更稳定。
利用浙江、宁夏及首都圈台网近年来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研究相应地区地震波尾波衰减特征,并结合地震活动情况,研究了地震波衰减参数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论证。研究发现,Q0大小除了与射线穿过区域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条件有关外,与台站位置所处的局部地形及地震地质构造有关。地震活动程度越高、地震波衰减越快,衰减参数Q0值越小。研究中,我们发现地震波衰减参数Q0与η具有负相关关系。小震序列对相应区域介质衰减的影响表现为,衰减参数η趋势性降低,而Q0不具有趋势性特征。
根据数据条件,使用基于Sato模型计算的衰减参数Q0构建区域衰减参数图像,分析华北区域历史大震活动与衰减参数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Ms7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低Q0区或Q0高梯度递变区。
第三部分为综合研究部分。在这一部分,使用浙江珊溪水库地震序列波形资料,开展了地震定位、小震震源参数、地震波衰减、综合段层面解等研究。在地震定位方面提出了在虚波走时方程基础上的遗传算法定位,由此得到的定位结果与浙江省台网用hypo81方法定位结果相比,走时残差大幅降低,定位质量明显提高。
基于虚波走时方程,将非线性方程线性化,求解获得震源位置及虚波速度初值,之后计算初值走时残差,由走时残差的标准偏差的2倍计算在经度、纬度、深度及虚波速度产生的最大误差,构造遗传种群,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二次定位,获得地震定位的最终结果。利用该方法,对浙江珊溪水库震群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基本上集中发生在一个近乎垂直的北西向的断层面内,断层面走向136°,倾角87°。小震综合面解获得的结果与定位结果基本一致;震源深度平均4.7km,最大深度9.5km,最浅1.7km,地震震中呈北西向狭窄条带分布,沿北西方向地震震源深度趋势性增大,在条带西北端有大约3.5km的地震不连续空段;利用Borun模型计算的小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震群地震震源参数没有表现出明显有别于构造地震的特征,地震应力降多在0.33 MPa左右,平均应力降为0.88MPa,根据应力降空间分布的情况判断,该地震条带西北端地震活动不连续段处于应力降低值区。
根据数据处理要求,本研究自主开发了界面友好、功能完善,数据输入、输出及参数配置操作方便实用的数字地震波处理软件,软件运行节省内存、速度快、流程可控。
|
|
|
|
1 |
沈小七,刘杰,陈宇卫,刘东旺,黄显良,王行舟;安徽地区地震波衰减、场地响应及震源新参数的测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3期 |
2 |
U.Dutta;A.Martirosyan;N.Biswas;A.Papageorgiou;R.Combellick;史海霞;华卫;赵翠萍;;根据弱运动资料用广义反演方法估算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地区S波的场地响应[J];世界地震译丛;2007年02期 |
3 |
啜永清,苏燕,贾建喜,黄金刚;山西地区非弹性衰减系数、场地响应和几种震源参数的研究[J];地震学报;2004年04期 |
4 |
刘杰,郑斯华,黄玉龙;利用遗传算法反演非弹性衰减系数、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J];地震学报;2003年02期 |
5 |
高立新,郑斯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和相互关系探讨[J];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
6 |
刘红桂,缪发军,吴晶;场地响应、震源参数与介质衰减的同时反演[J];地震;2004年04期 |
7 |
Y.Zaslavsky;Y.Gitterman;A.Shapira;高景春;;在以色列利用弱运动测量估算场地响应[J];世界地震译丛;1997年04期 |
8 |
K.Kato;K.Aki;M.Takemura;杨宝仁;;尾波的场地放大作用及其在S波场地响应中的有效应用[J];世界地震译丛;1996年05期 |
9 |
黄玉龙,郑斯华,刘杰,赵兴权,康英;广东地区地震动衰减和场地响应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10 |
刘丽芳;苏有锦;刘杰;华卫;;用Moya方法反演云南数字地震台站场地响应[J];地震研究;2007年01期 |
11 |
卢造勋;;1993东亚地震学术讨论会概况[J];东北地震研究;1993年04期 |
12 |
姜慧,胡聿贤,俞言祥,李小军,赵风新;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08期 |
13 |
郭晓;张元生;莘海亮;李稳;张武民;;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和场地响应的研究[J];地震研究;2008年02期 |
14 |
华卫;陈章立;郑斯华;;利用不同方法估算流动台站的场地响应[J];地震;2010年03期 |
15 |
邹振轩;;浙江地区地震波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6期 |
16 |
季爱东;李铂;张坤;赵金花;钟普浴;;胶东地区地壳S波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的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年01期 |
17 |
石玉燕;郑斯华;胡旭辉;颜启;山长仑;;山东地区地震动衰减和场地响应的研究[J];华南地震;2008年01期 |
18 |
朱荣欢;苏有锦;;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台站场地响应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9 |
邬成栋;付虹;汤曙恩;;小湾水库近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J];中国地震;2007年03期 |
20 |
季爱东;周彦文;吴丹彤;颜启;王峰吉;穆娟;;山东中西部及邻近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的反演[J];华北地震科学;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