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研究
【摘要】:地球自转速率(或日长)变化具有典型的十年尺度波动特征,该十年尺度波动主要是由深部
核-幔间的角动量转换引起的。已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核幔耦合机理即核幔地形耦合、电磁耦合、
引力耦合,但至今没有一个被完全证实或排除。与日长十年波动变化类似,地壳形变、地球物理
场也具有数年~数十年的波动变化特征,但其波动演化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为探索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波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可能的内在机理联系,本论文广
泛收集整理了中国大陆近200处场地的断层形变监测资料、30余个台站的地倾斜观测资料、20
余个台站的应力/应变观测资料、7个台站的重力变化观测资料、8个台站的地温观测资料,其观
测时间跨度一般为10~30年。除台站观测资料外,本文还收集整理了河西-祁连山地区近30年
的区域垂直形变监测资料以及首都圈地区近20年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除中国大陆监测资料之
外,笔者还利用Internct资源和e-mail通讯联系等方式,收集到了美国加州San Andreas断层的形
变监测资料、意大利东北部Friuli地区的台站地倾斜、应变观测资料以及全球近200台站的地磁
年均值观测资料。
对比研究发现,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的波动变化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十年
尺度波动相关的,且这种十年尺度相关性具有全球准同步变化、原始形态相关、去线性相关、转
折点相近、方向依赖性等多种特点。
从变化量级上,日长十年尺度波动相关的断层形变幅度一般可达数毫米,San Andreas断层则
可达数厘米,地倾斜变化幅度可达4~5弧度秒,地应力变化幅度可达数百kPa,应变波动幅度可
达10-6量级,地表重力场变化幅度可达数十微伽(10-8m/s2) ,区域地壳垂直差异运动幅度可达数
厘米(河西-祁连山地区)。
理论上,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离心力可以引起地表位移、倾斜、应变以及重力场的十年尺度波
动,但其理论值普遍比实际观测到的十年尺度波动小4~5个数量级,因此,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不
是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的主要原因。
联合参考日长十年尺度波动研究结果和地磁长期变化研究结果,地壳形变-日长变化十年尺
度相关性最可能的机理解释是:外核流速场扰动一方面通过核幔角动量转换引起地幔自转速率的
波动变化(地幔-地壳的刚体运动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核幔边界力变化引起地壳形变的波动变
化(地幔-地壳的弹性变形行为),即日长十年尺度波动与地壳形变十年尺度变化均源于核幔耦合
作用。
地磁场的十年尺度波动变化是外核流速场变化的直接电磁感应反映;地表重力场十年尺度波
动变化则联合受到核幔边界力引起的地壳密度变化、地球内部密度介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浅层
地温-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的最可能机理解释为:核幔耦合引起了地壳浅层应力场的波动变
化,地壳应力场波动变化又通过岩土介质的比热变化等机理引起浅层地温的变化。青海平安台特
殊“固体潮型”地温日波-半日波现象,则与日月引潮力以及该台石英晶体温度传感器的压电效
应密切相关。
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仅与地幔底部纬向剪切力矩变化有关,而地壳形变、地表重力场等的
变化则既与地幔底部纬向拖曳力变化有关,也与地幔底部经向拖曳力、径向正压力变化有关,除
此之外,地幔-地壳介质的结构不均匀性也对核幔边界力作用下的地壳变形特征起着十分重要的
影响,因此,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日长变化的十年尺度相关性现象表现得相当复杂。
地壳形变一地球物理场一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
一,它揭示了核慢藕合作用是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波动式演化的主要力源之一;其二,作为一
种重要约束条件,它否定了核慢引力祸合机理对日长十年尺度波动的重要贡献;其三,根据地磁
变化滞后日长变化4一6年的特征时间,可以反演确定出下地慢的电导值为10怡量级,该电导值
意味着慢电磁藕合是日长十年尺度波动的主要激发机制之一。
地壳形变一地球物理场一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现象系统发现对地震预报工作的重要意义主
要表现在:它揭示了核慢祸合作用是地震前兆监测资料背景性异常变化的主要调制机理之一,因
此,利用天文观测取得的日长变化资料,有可能帮助提高前兆异常信息识别的可靠性。
|
|
|
|
1 |
大会学术组;;全国地球物理1989年综合学术讨论会在合肥召开[J];地质论评;1990年01期 |
2 |
李渭娟,梁桂培,姚政生;龙门山及其邻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的关系[J];华南地震;1995年02期 |
3 |
袁黎英;;诚实做人 踏实做事——浙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印象[J];科学24小时;2008年09期 |
4 |
刘光鼎;;中国海地球物理场与油气资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
5 |
刘君;曹玉莲;;辽西金银矿产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式[J];有色矿冶;2010年02期 |
6 |
彭承光,李运贵;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构造环境[J];华南地震;1996年03期 |
7 |
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丘学林,胥颐,刘建华;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
8 |
熊振;李清河;王良书;周彩霞;;南京地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构造稳定性[J];地震学报;2011年05期 |
9 |
高金海;地球物理场资料在编图工作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S1期 |
10 |
李清河;天水地震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背景[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S1期 |
11 |
潘连昌;;铀成矿区域物(化)探判据的初步探讨和应用[J];铀矿地质;1993年02期 |
12 |
吴湘杰,周蒂,庞雄,郝沪军,申俊;白云凹陷地球物理场及深部结构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2期 |
13 |
田黔宁;耿涛;杨汇群;冯益民;;青藏高原西部重力异常剖面拟合及其地质解释[J];地质通报;2008年12期 |
14 |
熊振;;南京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3期 |
15 |
杨达忠;上海张堰铜矿外围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找矿前景分析[J];江苏地质;1994年02期 |
16 |
江为为,管志宁,郝天珧,黄临平;华北地台北缘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金属矿床预测[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2期 |
17 |
吴光大,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柴达木盆地地球物理场及其深部地质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1期 |
18 |
胡永钧;屠泓为;吴进;;小波分析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高原地震;2008年01期 |
19 |
王根树;;地球物理场与天津地温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
20 |
刘秉光;初议成矿地球物理场──献给刘光鼎院士七十华诞,祝愿刘光鼎院士健康长寿[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