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贝力克玄武岩台地火山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内蒙锡林郭勒盟地区存在一大片大致成北西-南东向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区,南北长约160~200km,东西宽约为50~140km,面积达6300km2,北部的阿巴嘎玄武岩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南部的达里干加新生代火山区连成一片,为亚洲东部面积最大的新生代板内玄武岩。处在西北部的阿巴嘎地区和东南部的达里诺尔地区发育数量众多(近300座)的火山锥体和广阔的玄武岩台地;而位于中部的贝力克地区以玄武岩面积小、无火山锥体、岩性较为单一及不含包体的熔岩台地(平顶山)而显著区别于前两者。因此,根据火山地质学特征,把锡盟玄武岩沿西北到东南依次分为:阿巴嘎玄武岩、贝力克玄武岩和达里诺尔玄武岩。
贝力克玄武岩由三级熔岩台地构成。从第一级熔岩台地到第三级熔岩台地高程越来越高(高程依次为:1034~1120m、1150~1200m、1280m以上),其年龄却逐渐变老(时代依次为:上新世晚期(2.31~2.41Ma)、更新世早期(1.56~1.61Ma)、更新世中期(0.51~0.61Ma)),呈现反常的接触关系,这可能与研究区地壳不均匀的抬升运动有关。到了更新世中晚期(0.08-0.48Ma)),东南部的达里诺尔火山区喷出的碱性玄武岩浆部分往西北流动并局部覆盖在第一、三级台地上。
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玄武岩以碱性玄武岩为主,而贝力克玄武岩为拉斑玄武岩。其中,第一级熔岩台地岩性为橄榄拉斑玄武岩,第二、三级熔体台地岩性为石英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斑晶为贵橄榄石(Fo=72-83),含量为5%~8%,形状不规则或发育溶蚀状港湾、不规则裂纹及边缘伊丁石化,局部发现直径大于1000μm的聚斑晶;基质为填隙结构,由微晶透铁橄榄石、普通辉石和拉长石组成。斑晶和基质都出现橄榄石是橄榄拉斑玄武岩区别于石英拉斑玄武岩的一个显著特点。相反,石英拉斑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极少(<3%),种属为贵橄榄石-透铁橄榄石(Fo=55-81),基质矿物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透铁橄榄石-镁铁橄榄石(Fo=35-67)、普通辉石、中长石-拉长石。总体上,石英拉斑玄武岩以橄榄石斑晶含量少、并且矿物具有较大的成分变化特点而区别于橄榄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中较为普遍的橄榄石溶蚀现象暗示着早期结晶的橄榄石斑晶与熔体的反应。与中国东部大多数地区相似,拉斑玄武岩中橄榄石不出现斜方辉石反应边,缺失紫苏辉石与易变辉石,具有过渡性质的特点。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石英拉斑玄武岩之间不存在演化关系的证据,它们是石榴石橄榄岩源区不同程度、深度部分熔融的结果。从早期产生的石英拉斑玄武岩到晚期的橄榄拉斑玄武岩,源区逐渐变深而部分熔融程度逐渐减少(分别为:14-16%、12-14%)。在岩浆上升到地表过程中,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石英拉斑玄武都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影响,其中石英拉斑玄武岩明显受到下地壳麻粒岩混染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Nb-Ta的轻度亏损,并且这种现象在华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是首次发现。
兴蒙造山带南缘岩石圈经历了复杂和多期次的的地幔交代等过程,与华北西部北缘相比,他们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和岩石圈地幔热状态,但不同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类型。总体上在Sr-Nd同位素图上,兴蒙造山带呈现DMM-EMⅡ特点,而华北西部北缘具有DMM-EMⅠ混合趋势。来自软流圈熔体与上覆的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是拉斑玄武岩浆的成因模式,这种相互作用差异可能与岩石圈地幔不同的时代及构造背景有关。
在软流圈-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模式基础上,认为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现象不仅局限于克拉通内部,其处在克拉通北部的兴蒙造山带南缘也经历了岩石圈减薄过程,并且减薄时间与华北克拉通西部北缘交替进行。总体上集宁减薄时间最早并且强度最大,而贝力克地区最晚发生,但程度最弱;这似乎暗示着岩石圈减薄活动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的趋势。
|
|
|
|
1 |
何永年,林传勇;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团块的结构和组构[J];地震地质;1981年01期 |
2 |
J. F. G. Wilkinson
,王奎仁;洋中脊玄武岩的成因(上)[J];地质地球化学;1983年06期 |
3 |
周康巍
,张正武;晶体场理论与橄榄石晶场谱[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4 |
代立东;李和平;刘丛强;崔桐娣;单双明;杨昌君;刘庆友;邓鹤鸣;;高温高压和不同氧逸度控制下单晶橄榄石电导率的实验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
5 |
孙赫;秦克章;唐冬梅;肖庆华;苏本勋;卢鸿飞;;新疆北山罗东岩体橄榄石特征对岩浆演化和硫化物熔离的指示[J];科技导报;2010年18期 |
6 |
李齐;陈文寄;李大明;计凤桔;任锦章;杨森林;;五大连池地区火山岩年代学研究[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
7 |
高知云;色散法快速测定薄片中橄榄石的成分[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2期 |
8 |
J. H. BERG
,S. A. MORSE
,高知云;用于橄榄石、斜方辉石和普通辉石的色散法[J];地质地球化学;1983年02期 |
9 |
青木谦一郎
,白桦;火山岩的化学成分与成因的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1期 |
10 |
杨美娥,王文瑚;江苏六合方山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幔源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研究[J];地震地质;1985年04期 |
11 |
邱家骧
,吴志勤;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化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
12 |
金振民,H.W.GreenⅡ,R.S.Borch;橄榄石显微构造和中国东部上地幔流动应力[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年S1期 |
13 |
赵文霞,胡育贤,廖成竹,江丹,李雪梅,杜金菊;电子探针中的Map图在矿物出溶体中的应用——以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出溶体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14 |
翟双猛;夏斌;陈汉林;;橄榄石的后尖晶石相变研究进展[J];地球学报;2006年01期 |
15 |
刘雷;杜建国;易丽;;亚稳态橄榄石相变与深源地震研究进展[J];地震;2007年03期 |
16 |
唐艳;陈乾旺;陶楠;丁强;;富含橄榄石的玄武岩模拟风化:对火星早期环境的启示(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
17 |
;本刊学术论文扫描[J];科技导报;2010年18期 |
18 |
赵斌;钙铁辉石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1974年03期 |
19 |
孟庆云;;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物中液相铬铁矿的成分分析[J];西北地质;1977年04期 |
20 |
董云鹏,周鼎武,刘良;东秦岭松树沟蛇绿橄榄岩结构构造及其组构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