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特征研究
【摘要】:中国大陆构造的成块性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成组性构成中国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一个突出现象。论文研究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论证了地震活动的成组性与地质构造的成块性的关系,划分了地块活动类型。研究地块的运动特征是认识地震活动规律的关键问题之一。考虑到鄂尔多斯地块是中国大陆一个典型地块,地块内部构造简单,周缘则是著名的强震活动带,本文以之为例加以研究。利用地质、地形变和震源机制解资料对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过程进行了详细解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的活动表现为整体性运动,其不同方向边界带的活动存在着交替性,从而建立了1000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动态过程,并用数值方法模拟了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和周边构造应力场。
一、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成块性与地震活动的成组性
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地震成组划分的结果和地块划分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块与成组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大部分强震分布于地块边界断层上,成组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块体活动有关。由成组地震震中分布图表现出来的地块活动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①单缝式(相邻地块)活动型(A),一组强震分布于两个相邻地块或两个相邻组合地块的共同边界上,表现为一组地震震中沿地块或地块组之间的一条缝分布。其中组合地块是指多个地块在某一时空范围内结合形成的一个统一地块,它在该时期控制了成组地震的发生。②单地块活动型(B):一组强震分布于一个地块或一个组合地块的周边,可能与某一地块或组合地块的运动(平移、旋转、掀斜及其组合形式)有关。③多地块活动型(C),一组地震分布于若干地块各自的边界上,表现为多个地块同时活动。④地块内部活动型(D),一组地震分布于一个或多个地块的内部,表现为地块内部构造活动。每种地块活动类型出现的频次并不相同,在考虑了非成组地震时,地块活动频度以单缝式活动型为最高;单就成组地震而言,地块活动主要以单块式活动型为主。另一方面大陆内部各地块的活动性也有差别,仅就涉及到成组地震的频次而言,东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太行山地块和华北平原地块,西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川滇和昆仑-松潘地块。
二、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的整体性与不同方向边界带活动的交替活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特点。①从地质资料分析,鄂尔多斯地块除西南缘为弧形挤压断裂外,其周边围绕着一系列断陷盆地带,盆地外侧为山地。反映鄂尔多斯地块主要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中。由各盆地的走向和排列方式,可知地块南北、东西两侧边界分别为左旋、右旋走滑剪切拉张带,两者形成一对共轭剪切拉张带。根据各断陷带内断裂活动特征,地块南北两侧主要以拉张断陷为主,东西两侧则以走滑运动为主,东西边界的活动比南北边界强。②从地震活动性分析,若以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各个断陷带为单元,其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长短不一,无明显规律,但是把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带作为一个整体,其地震活动则呈现出约300年活动期,100年平静期的明显规律,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地震活动不是以断陷带为活动单元,而是以地块为活动单元。这一方面说明鄂尔多斯地块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地块活动决定着其周边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地震活动性还呈现出另一规
律,地块的南北边界带与东边界带的构造活动是交替发生的。③从地形变资料分析,近几
年来GPS观测结果显示哪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块相对稳定的欧亚大陆在向南东东方向运动,
各地块的运动速度存在着差别,引起了地块之间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本文根据w如g学等
(2加l)的结果拟合了部尔多斯及周边地块的运动速度,求出了周边各地块相对部尔多斯地
块的运动速度,分别投影到相应的断陷边界带的延伸方向和其垂直方向上。由此得到,在
GPS施测期间周边断陷带的运动方式总体上同长期内地质平均结果相似,即南北、东西边
界断陷带分别为左旋、右旋剪切拉张,西南缘为挤压边界,略带左旋运动.但也显示出一些
与地质结果相矛盾的现象:地块南北边界,即渭河断陷带和河套断陷带的走滑分量显著,而
东西边界,即山西断陷带和银川断陷带的拉张分量显著,这与各边界带长时期运动的地质结
果不符,反映出地块南北边界带正处于构造活动时期。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的精密水准资
料反映出那尔多斯地块与太行山地块之间存在着微挤压隆起,也不同于近几年该带上的拉张
运动。多期精密水准网资料还反映出哪尔多斯地块与周边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周期性的
加强与减弱现象。
总之,邵尔多斯地块运动的整体性表现为:在地块内部无活动构造分布;地震活动以
地块为单元;地块内部的GPS侧点间差异运动较小;垂直形变零等值线沿地块边界分布。
部尔多斯地块不同方向边界活动的交替性表现为:在南北边界带与东西边界带上的地震活跃
期存在明显的交替活动现象,·反映出两带构造活动的交替性;近期GPS结果反映的地块南
北边界带较大的走滑运动,而东西边界带走滑运动很小,主要为拉张运动,与长期地质结果
不符,从而说明两者在不同时期交替地成为地块的主导活动边界带。各种资料表明至少从八
十年代末期以来,鄂尔多斯地块南北边界带处于构造活动时期;近几年?
|
|
|
|
1 |
苏刚;将鄂尔多斯地块作为一独立单元参与中期地震趋势会商的建议[J];西北地震学报;2000年04期 |
2 |
谢新生;旋卷构造应力场与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裂系成因探讨[J];地震学报;2004年04期 |
3 |
刘景文;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活动的波动性[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4年01期 |
4 |
韩许恒;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J];内陆地震;1992年01期 |
5 |
任雪梅;高孟潭;冯静;;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历史强震的影响烈度研究[J];中国地震;2010年04期 |
6 |
薛宏运;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地震活动性[J];山西地震;1983年01期 |
7 |
赵志新;鄂尔多斯地块周缘的构造性异常[J];西北地震学报;1985年S1期 |
8 |
徐伟进;高孟潭;任雪梅;冯希杰;;鄂尔多斯地块区内地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2008年04期 |
9 |
王春华,廖素琼;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堑系形成机制及其地震活动性的实验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4期 |
10 |
赵重远;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奥陶系侵蚀面的岩溶地貌及其在找油中的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
11 |
赵平;罗力雷;邓宏钊;刘义强;成双喜;;鄂尔多斯地块和银川盆地中上部地壳Q值结构[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2年04期 |
12 |
屈健鹏,朱佐全,杨国栋,李柱国,师水月;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定边-景泰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98年02期 |
13 |
苏刚,邵辉成,王赣萍;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初探[J];山西地震;1999年Z1期 |
14 |
薛宏运,鄢家全;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现代地壳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1984年02期 |
15 |
刘仲温,王贵华,张文国,孙小平,苏春平;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的关系—以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2期 |
16 |
蒙午阳;;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构造体系与强震活动趋势[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4期 |
17 |
江娃利;龚复华;;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6~6 3/4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活动构造的关系[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3年00期 |
18 |
刘红桂,啜永清,陈书清,金春华;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衰减特征的研究[J];地震学报;2005年05期 |
19 |
邹和平;张珂;李刚;;鄂尔多斯地块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杭锦旗玄武岩的Ar-Ar年代学证据[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3期 |
20 |
刘明军;樊计昌;韩艳杰;王士华;胡中民;莘海亮;赵丽;;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运动与中国大陆强震关系探讨[J];地震;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