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全球构造特征
【摘要】: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实现了高覆盖率、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测定地球岩石圈的运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出现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方法和手段,也为定量研究现今岩石圈的运动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研究空间对地观测资料在全球构造特征研究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研究全球和区域的构造特征,具体包括: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全球板块运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板块构造学说的不确定性、岩石圈整体无旋转条件的实现、速度场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板块运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的实现与检验、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模型和构造特征。
1 全球板块运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概要介绍了板块学说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地质与传统地球物理学方法研究全球板块运动的观测量、测量方法和建模方法,总结了地质与传统地球物理方法在全球板块运动研究的发展与结论。介绍了空间大地测量在全球板块运动研究中的应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序列的演变、刚性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了不同模型的比较,并分析了刚性模型的不足。
传统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方法的结果与空间大地测量的结果相当,其精度是可信的,模型也是可靠的。两者可互为外部检核,同时也是研究板块运动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依据。通过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现今板块运动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当前板块构造活动,是现今板块构造运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板块的划分、观测资料的数量、质量与分布、数据预处理方案的不同,将导致板块运动模型明显的差异,甚至系统性差异。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不确定性
从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的定义出发,论述了板块构造的不确定性。针对不同的板块边界类型,定性分析了板块边界具有弥散性。根据全球板块的应变研究结果,论述了在全球尺度上板块的运动主体虽呈刚性特征,但板块内部的应变普遍存在,板块不是严格刚性的。通过假设检验证明了板块并不是理想的刚性体,板
块具有非刚性特征。
3岩石圈无整体旋转条件的实现
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对协议地球参考框架的定义着手,基于简化的岩石
圈无整体旋转条件,在球面坐标系下建立了严格的岩石圈无整体旋转条件,给出
了各板块的张量矩阵,并对目前主要的无整体旋转的板块运动模型进行了验证和
分析。通过分析指出:由于目前的空间对地观测资料在数量、质量、分布合理性
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要求,地球参考框架rr孙仍存在整体旋转,并没有
完全独立于地质模型假设,已发表的岩石圈整体无旋转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并
不严格满足整体无旋转条件,只是近似整体无旋转约束解。
4速度场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
空间大地测量的手段较多,但原始观测数据存在参考框架选取不同、精度差
别、分布不均匀和多站并置等现象,必须经过预处理才能使用。针对目前板块运
动建模中速度场数据预处理的随意性较大,造成结果多样化甚至不合理的现状,
同时板块或块体边界、地震活动性、速度场的精度等多种影响因素又具有不确定
性,经典数学难以描述等问题,引入模糊数学和模式识别有关理论,提出了板块
运动建模的数据预处理规范。
在数据选择方面,全面考虑板块或块体边界、地震活动带和速度场精度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将多种因素的影响程度用隶属度的形式进行量化,采用模糊模式
识别中的择近原则识别方法,判断测站的特征和取舍;给出了存在多种观测手段
或多期数据情况下,进行并置计算的方法;根据板块上测站符合统一运动规律的
特性,提出有监督聚类方法,有效剔除了因局部形变造成的速率大小或方向发生
畸变的异常点;提出了分级栅格化的空间分布均匀化方法,确保了测站的分布合
理和结果的可靠性。并应用本文建立的数据预处理规范,对国际GPS服务组织
提供的ITRFZO00速度场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可以进行全球板块运动建模的速度
场。
5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和区域性地壳形变均在全球背景场下发生,全球板块运动
模型不同,将得到不同的板块运动图像。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高精度的现今板
块运动模型,能较好的准确的解释和预测当前板块构造活动,是现今板块构造运
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观测矢量是板块刚性旋转运动引起的水平运动、冰后回
弹和局部地壳形变的综合,其中冰后回弹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忽略;板块内部
应变普遍存在,应变对的速度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对速度矢量组成的分析,本
文建立了广义板块或块体运动模型(Generalized Plate Motion Model,GPMM),
该模型全面考虑了板块刚性旋转运动、板块应变对观测值的贡献。给出了广义板
块运动模型的三种简化形式:无应变的刚性旋转模型、刚性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以及刚性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证明了一般意义上的刚体运动模型只是广义板块
运动模型中板块应变为0时的特例。基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提供的IT灯2000
速度场,建立了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RGPMM2000(Recent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 inferred fromIT孙2000),得到了全球板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参数。
|
|
|
|
1 |
金双根,朱文耀;全球构造非对称性的定量分析[J];天文学报;2003年02期 |
2 |
本刊编辑部;;99’大地测量综合学术年会召开[J];测绘科技通讯;1999年03期 |
3 |
宋紫春;;瑞士空间大地测量的新进展[J];测绘科技通讯;1994年02期 |
4 |
宋紫春;;泰国的大地测量事业[J];测绘科技通讯;1996年01期 |
5 |
赖锡安,徐菊生,王庆廷,张国安;空间大地测量测定板块运动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6 |
谢世杰;空间大地测量讲座——第十一讲 全球定位系统(下)[J];测绘通报;1983年05期 |
7 |
陈俊勇;空间大地测量的进展[J];测绘通报;1999年10期 |
8 |
本刊编辑部;;大地测量专家张全德[J];测绘工程;2007年04期 |
9 |
王志生;国外新书报道[J];测绘科学;1989年04期 |
10 |
王志生;;有关“空间技术应用于大地测量及地球动力学国际协调委员会”(CSTG)的简况[J];测绘科学;1981年18期 |
11 |
胡明城;空间大地测量的生力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J];测绘科学;1995年03期 |
12 |
孙付平,赵铭,宁津生,晁定波;用空间大地测量数据检测地球的非对称性全球构造变化[J];科学通报;1999年20期 |
13 |
汪凌;冯万营;;外军测绘装备现状与未来发展[J];测绘技术装备;2000年01期 |
14 |
胡明城;空间大地测量的最新进展(一)[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
15 |
胡明城;空间大地测量的最新进展(二)[J];测绘科学;2001年04期 |
16 |
黄立人,马宗晋,朱建新;地球非对称变形的最新观测证据[J];地震学报;2002年02期 |
17 |
王纯;张捍卫;;大气折射延迟映射函数的比较[J];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06期 |
18 |
魏娜;;国际激光测距服务组织:现状和未来[J];测绘科技情报;2010年01期 |
19 |
黄志洲,钟金宁,张进民,崔立新;我国大地测量科研成果及发展动向[J];现代测绘;2003年S1期 |
20 |
杜瑞林,邢灿飞,伍中华,李胜乐,乔学军,游新兆,王琪,孙少安,申重阳,凌模;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形变监测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