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人员损失评估模型研究与动态评估系统设计
【摘要】:强震损失快速评估为震后实施科学救援及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地震应急工作要求快速评估结果具有可靠的精度和良好的时效性;但由于震后短时间内灾情信息的不完备性(强震巨灾通常造成通讯及交通中断等),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往往与实际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需要对灾情进行实时跟踪,并有效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灾情反馈信息对损失评估结果进行动态修正。
本文以实现强震损失动态评估为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回顾实现地震人员损失快速评估的通用方法,选用回归模型建立区域适用的强震人员损失评估模型;二、考虑到经验回归烈度衰减圆或椭圆、模型与实际强震烈度分布的差异,本文总结了能够对地震影响场进行合理修正的各种方法和技术;三、基于以上修正或确定地震影响场的各种方法及建立的人员损失回归模型,本文对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进行设计;考虑到地震应急阶段群众对灾情信息的需求,本文还设计了基于上述动态评估系统产出结果的灾情发布和灾情信息反馈收集系统。
首先,本文简单回顾了研究者对地震人员损失预测的研究工作。考虑到USGS PAGER系统中人员损失经验回归模型简洁高效的特点,本文根据此模型,利用发生在1970~2008年间的128条地震现场调查灾害记录建立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适用的地震人员损失预测模型。在震例数据收集及处理过程中,本文利用人口密度栅格数据与烈度区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统计各烈度区内人口,提高了建模数据精度。然后,利用发生在1980~2007年间的234条地震损失记录建立了地震人员重伤数与地震人员死亡数的回归关系。最后,利用统计参量对人员死亡率模型拟合效果进行了定性定量检验(残差正态性,残差范围及同量级概率等);并利用模型对2008年四川汶川及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的人员损失进行估计,得到了与实际人员损失相接近的评估结果。
本文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修正和确定地震影响场的各种可能方法;本文将这些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灾情实际记录方法,另一类是基于统计回归关系的统计方法。实际记录方法包括ShakeMap仪器烈度、有限断层破裂反演、余震序列、同震位移、遥感影像及地震现场灾情反馈;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利用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断层破裂端部烈度与极震区烈度,震级与极震区烈度,烈度区间长短轴比例等统计关系确定地震影响场的方法。
本文整理了USGS发布的2004~2010年我国境内42个震例ShakeMap矢量图;通过查阅文献对这42个震例进行逐个分析,其中具有震后调查烈度的有7个震例;本文将这7个震例的调查烈度图与ShakeMap烈度在统一坐标下进行定性及定量对比;分析认为USGS发布的ShakeMap烈度分布图在强震时与调查烈度分布差异明显,但在宏观震中定位、破裂方向性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收集整理了文献中5个震例的有限断层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及现场调查烈度;通过对两者的几何参量定性定量对比认为,有限断层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在定位宏观震中,确定极震区衰减方向及极震区几何尺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后,本文回顾了研究者对强余震的相关研究,并总结了研究者利用同震位移及遥感影像确定烈度分布的研究成果。在利用现场灾情反馈信息方面,本文提出利用“12322”短信灾情反馈代码进行Kriging插值生成灾情代码等值线的方法;本文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后得到的74条短信反馈信息代码实现了Kriging插值,生成了汶川地震灾情代码等值线图。这为获取和利用灾情信息提供了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了利用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地表破裂断层端部烈度与震中烈度,震级与震中烈度等统计关系估计地震影响场,本文对川滇地区(北纬N 270~340,东经E 990~1060范围),极震区烈度Ⅷ度以上,27个震例的烈度图的长短轴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烈度区内长短轴比值的离散性较大,而烈度之间的长轴比值、短轴比值离散性较小。因而,本文利用烈度区间长轴比值、短轴比值及相关统计关系建立了确定地震影响场的统计方法。利用此方法,本文对2008年汶川地震烈度分布进行了初步估计;结果表明,在高烈度区(Ⅷ度以上)估计效果较好,在低烈度区估计值有较大偏离。
最后,本文介绍了GIS技术及其在地震损失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基于本文建立的强震人员损失回归预测模型及地震影响场动态修正方法,本文对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此外,还对灾情发布及灾情反馈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本文通过在VS.net 2008平台上引用ArcGIS Engine等相关组件编程实现了强震损失动态评估系统的部分核心功能。
|
|
|
|
1 |
于双久;孙福梁;;对我国强震观测台网仪器建设的几点建议[J];世界地震工程;1991年01期 |
2 |
王晓春;;GQ-Ⅳ型模拟盒式磁带记录工程强震仪顺利通过鉴定[J];世界地震工程;1986年03期 |
3 |
何少林;2001年7月7日天祝M_L4.4地震强震仪记录资料处理[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3年05期 |
4 |
许晏平;;日研制成一种新型强震仪[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3期 |
5 |
付正新,赵永庆,崔建文,高东,包一峰;SMA-1强震仪原理及特殊故障维修[J];地震研究;2003年03期 |
6 |
叶春明,张彪;广东省强震观测的现状与展望[J];华南地震;2001年02期 |
7 |
郭永刚;水利水电工程强震监测和强震监测仪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
8 |
朱建钢;赖敏;钟国平;黎大虎;周朝晖;孙玮;余桦;代宽洪;;“九五”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建设与发展[J];四川地震;2005年04期 |
9 |
王广福,邵安民,秦晔;记录大位移的宽频带强震仪[J];地球物理学报;1982年03期 |
10 |
朱建钢,赖敏,黎大虎,周朝晖;盐源5.8级地震二滩坝顶加速度时程的傅氏谱特征[J];四川地震;2004年01期 |
11 |
孙玮,赖敏,余桦;强震观测仪器接地与防雷的思考[J];四川地震;2005年03期 |
12 |
阮经宜;关于地震影响场定量法的探索[J];华南地震;1984年02期 |
13 |
刘昌森,章振铨,黄佩;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外6.1级地震影响场与震中区地震地质概述[J];上海地质;1997年01期 |
14 |
石原靖,董书香;日本横浜市高密度强震仪网[J];国际地震动态;2000年07期 |
15 |
何少林,闵祥仪,何新社;2002年12月17日玉门M_L4.5地震的强震仪多条记录资料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4年03期 |
16 |
范一超;;日本强震仪的发展史[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3期 |
17 |
李沙白;SCQ-1强震仪数字回放软件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4期 |
18 |
叶林才,周光宇,曹璞安;五倍强震仪[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4期 |
19 |
周挚,山秀明,崔建文,王征,郭天乐;基于Internet的强震仪监测网络系统的设计[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20 |
高惠瑛,冯启民;MapGIS在沈阳市地震影响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