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场地地震动放大研究及应用
【摘要】:场地类别的划分国际上大多采用场地地表30米的剪切波速Vs30指标,通常场地Vs30的测量是依靠打钻孔来实现的,然而区域性场地Vs30仅依靠打钻孔显然不切实际,为此需要研究较为精确的方法对区域性场地Vs30进行估算。Vs30是量化地震动的场地放大系数的重要指标,其中场地的放大系数研究通常采用地表基岩参考场地谱比法,在此过程中基岩参考场地的选取到底采用哪些标准比较合理还值得深入研究,另外对于地表_井下强震观测台阵,采用井下基岩参考场地谱比法估算土层场地放大存在的问题也有待解决。场地放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也给予了充分的考虑,然而我国当前抗震设计规范没有完全考虑不同场地条件下地震动的显著差异,对于不同场地类别仅改变设计反应谱形状,平台值没有改变,因此如何得到基于中国场地分类的场地放大系数对我国设计反应谱的平台值进行调整十分关键。另外,近年来随着长周期建筑物的增多,对长周期地震动场地放大特征和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长周期段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地震动生成系统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开发考虑场地放大效应的新型地震动生成系统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主要围绕以上几个问题进行论文选题,研究内容摘要如下:
1、区域性场地Vs30估算与PGA放大系数研究
提出了综合考虑地质和地形坡度的场地Vs30估算方法,以广东省区域为研究对象绘制了该区域场地Vs30分布图。并结合工程钻孔资料提出了基于钻孔的场地Vs30的修正方法,借助该方法实现了广东省和汶川区域场地Vs30的修正。经过统计分析得到Vs30与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经验关系式,绘制了汶川区域的场地放大系数和PGA分布图,通过对比发现场地Vs30估算和修正方法,提高了区域性场地Vs30估算精度,该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标准参考场地选取与深度校正模型
通过对基岩场地场地放大效应的研究,分析了欧美基岩参考场地选取指标Vs30的局限性,给出基岩参考场地的选取应同时采用Vs30和卓越频率f0双重标准,并验证了采用双重指标的合理性。对于地表和井下台阵,为了克服井下基岩参考场地谱比法缺陷,分析了井下基岩参考场地谱比法计算场地放大系数时钻井深度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井下基岩参考场地谱比法深度校正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得出深度校正模型对井下基岩参考场地谱比法计算场地放大效应十分可靠。
3、中国场地分类标准的场地放大系数研究
为了得到我国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的场地放大系数短周期Fa和中等周期Fv,在获取133个日本KiK-net台网地表与井下台站强震观测数据和钻孔资料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的场地分类标准对KiK-net台网台站场地进行了分类。利用井下基岩参考谱比法、深度校正和几何平均,得到每个台站场地的平均谱比。计算平均谱比在0.1~0.5s和0.5~2.0s周期范围内的平均值,按照I类基岩场地放大系数进行标准化得到短周期Fa和中等周期Fv,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文的Fa和Fv较为合理,该成果对实现我国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调整非常有效。
4、厚覆盖土层场地放大特征分析
在获取汶川5.12地震主震和余震强震记录的基础上,计算了渭河盆地27个台站强震记录东西与南北向的PGA和周期分别为0.1s、5.0s和10.0s反应谱值,采用空间插值法分析了PGA和不同周期反应谱值空间变化的宏观特征,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对长周期地震动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了对长周期地震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别对比分析了加速度反应谱随场地、震级和距离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并将汶川地震主震C+D类场地反应谱与我国现行抗震规范II类场地反应谱进行比较,认为现行规范谱应用于长周期结构的抗震设计显然有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抗震设计地震波选取和考虑长周期部分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考虑场地特征的地震动快速生成系统
概述了我国强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准实时地震动速报系统中断层、极震区和宏观震中快速评估方法,结合本文区域性场地Vs30估算和场地放大系数成果,开发了考虑场地特征地震动快速生成系统。
|
|
|
|
1 |
金星,孔戈,丁海平;水平成层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
2 |
李小军,赵凤新,胡聿贤;空间相关地震动场模拟的研究[J];地震学报;1997年02期 |
3 |
陈原;李杰;;考虑岩土介质随机特性的工程场地地震动相干函数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3期 |
4 |
石玉成,蔡红卫,徐晖平;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处理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1999年03期 |
5 |
李天,李杰;具有随机参数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05期 |
6 |
朱东生,虞庐松,陈兴冲;地震动强度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2期 |
7 |
唐亮;凌贤长;徐鹏举;高霞;张勇强;辛全明;;土体液化动力分析数值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8 |
杨燕;楼梦麟;;汶川地震中远场深覆盖土层动力反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
9 |
李英成;陈清军;;地震动非平稳性对深覆盖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
10 |
栾茂田;林皋;;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的有效时域算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1 |
;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第31卷总目次[J];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
12 |
高峰,严松宏,陈兴冲;场地地震反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2期 |
13 |
朱小乔;楼梦麟;孔祥海;;地下结构对工程场地地震动场的影响[J];震灾防御技术;2011年01期 |
14 |
李小军,赵凤新,胡聿贤;埋设管网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S1期 |
15 |
金星,廖振鹏;地震动随机场的物理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3期 |
16 |
赵松戈;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的不确定性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0年10期 |
17 |
卢华喜;;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输入下的场地地震反应[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8 |
田玉基;杨庆山;;多阻尼比设计反应谱的非平稳地震动场拟合[J];振动与冲击;2010年01期 |
19 |
武芳文;赵雷;;考虑地震动局部场地效应的大跨度斜拉桥随机地震响应分析[J];地震研究;2010年01期 |
20 |
门楷;;论场地对地面震动的影响[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