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层结构反应的破坏性地震影响范围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长自振周期的结构物大量涌现,这些结构物对长周期地震动较为敏感,他们的抗震设计需要用到长周期地震动参数,而已建成的长周期建筑也可能需要进行长周期减震的改造。
目前,长周期地震动研究在总体上讲还处在初步阶段,观测资料在长周期部分的缺陷,阻碍了这类研究的发展。地震学家使用的数字宽频带地震仪具有良好的长周期特性,其记录较适合于长周期地震动研究。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我国投入使用的“九五”国家测震台网获得了宝贵的地震资料,本文利用这些数据对我国的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作了简单的探讨。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广,引发很大的社会恐慌,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MARC-Marc结构模型反应分析对地震的影响范围做了一定的研究。
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
1.对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做简单的概述,指出探讨地震对长周期建筑内人居活动影响的社会意义。
2.搜集现今地震工程中比较常用的几个关于水平向峰值速度、峰值加速度的衰减规律,利用收集整理的汶川地震记录来检验这些衰减关系大震远场处的适用性,并对速度记录的卓越周期衰减规律做了简单的分析。
3.提出“震感等级”的概念并给出推荐的“震感等级表”。使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建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20层框架结构的整体模型,将模型谱响应分析得到的模型各层处响应值对照震感等级表评定震感等级,进而估计地震对该建筑内人居活动的影响,并且给出地震影响范围评定结果。
最后,作者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今后应该进行的研究工作。
|
|
|
|
1 |
郭燕平,封长华;2002年1月全球M≥5.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7期 |
2 |
刘庆芳;2002年10~11月华北地区M_L≥3.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02期 |
3 |
李兵;高跃雄;郭林旺;孟明瑛;;安泽县地震动异常的调查落实[J];山西地震;2008年01期 |
4 |
王虎栓;;地震动对人生理反应的影响初探[J];灾害学;1991年02期 |
5 |
霍俊荣,胡聿贤,冯启民;关于通过烈度资料估计地震动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3期 |
6 |
田玉红,王培德;200km震中距内的加速度记录和地震动特征[J];地震学报;1994年03期 |
7 |
陶能付,章在墉;地震动持续时间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8 |
范留明,黄润秋;一次冲击地震动的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
9 |
郭燕平,张德存;1999年12月份全球M≥5.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0年05期 |
10 |
范立础,王君杰,陈玮;非一致地震激励下大跨度斜拉桥的响应特征[J];计算力学学报;2001年03期 |
11 |
郭燕平
,封长华;2001年12月全球M≥5.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6期 |
12 |
刘庆芳;2002年7月华北地区M_L≥3.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11期 |
13 |
郭燕平,封长华;2002年11月全球M≥5.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03期 |
14 |
刘庆芳;2003年10月华北地区M_L≥3.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01期 |
15 |
刘庆芳;2003年11月华北地区ML≥3.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02期 |
16 |
梁建文;非平稳地震动过程模拟方法(Ⅰ)[J];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
17 |
宋利萍,张俊玲,柏琳,张密利,朱姗姗;城市地震成灾机制分析[J];高原地震;2005年02期 |
18 |
徐龙军;谢礼立;胡进军;;抗震设计谱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2期 |
19 |
张德存,郭燕平;1996年7月全球M≥5.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1996年11期 |
20 |
郭燕平
,封长华;2001年9月全球M≥5.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