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Y-MM-Zr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摘要】:稀土镁合金具有普通镁合金的固有优点,同时还具有耐蚀及耐高温的特性,因此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稀土元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在镁中的固溶度较小,但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即Ce系稀土;另一类在镁中的固溶度很大,能在时效过程中生成沉淀析出相进而强化合金,即Y系稀土。稀土金属在功能材料上的大量应用以及政府对稀土资源控制愈加严格,纯稀土金属的价格日益上升,稀土镁合金的开发成本将大幅提高,而大量价格低廉的伴生混合稀土使用率极低,稀土资源利用极其不平衡。本论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利用OM、SEM、TEM、DSC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富铈混合稀土(Mish metal-MM)对含Y镁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以期对稀土镁合金的研究及平衡利用稀土资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通过热力学计算可知,稀土主元素中Y夺取O的还原能力最强,而La的能力最弱,在稀土与覆盖剂的反应中,Ce元素烧损的可能性较小,而Y和La的可能性较大;随着MM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共晶组织增多,DSC曲线的低熔点相吸热峰面积增大;在MM含量不大于3%时,Mg-MM相先行析出,形成包含Mg-MM相的富Y共晶组织,当MM含量为5%时,Mg-MM相独立分布于晶界,Mg-Y相与基体形成层状共晶。
随MM含量的增加,铸造合金的断裂强度提高,延伸率下降,合金的屈强比不断上升,含3%MM的铸造合金断裂强度最高,为240MPa;合金为脆性断裂,且随着MM含量的增加脆性断裂特征越加明显,孪晶协调变形在含5%MM的合金中基本消失,裂纹沿着连续的共晶组织扩展。
通过对合金组织观察及硬度测试,结合DSC曲线,制定了WE91合金的单级均匀化制度,为535℃×18h;经过均匀化后,存在着两种典型的残留相,Mg12MM相及Mg4.26Y9574相,后者具有与Mg24Y5相近的晶体结构;经过均匀化后,WE91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断裂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裂纹萌生于晶内及残留的Mg-MM相中;为了防止过烧及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制定了WE91合金双级均匀化制度为480℃×6h+535℃×16h。
对WE91合金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合金属于正变形速率敏感材料,合金的本构关系可以用含Z参数的双曲正弦函数模型来表达;建立了一种可预测合金流变应力的含变形程度ε在内的五次多项式模型,在与选取的200个样品点进行比较后,拟合程度(δ)为5.62%。
发现第二相诱导形核是WE91合金动态再结晶的典型形核机制,同时还有变形带形核、晶界形核及晶内形核;发现提高变形温度及变形速率可以有效的抑制析出;基于动态模型理论建立了WE91合金的热加工图,真应变为0.916的加工图存在三个峰值区,峰值效率分别为49%、44%和42%;合金的变形失效有三种:变形带处的应力集中、绝热剪切造成的混晶以及第二相与基体之间的脱开;根据热加工图确定了合金的挤压条件。
挤压态WE91合金的断裂强度为315MPa,实验发现合金具有明显的时效硬化特性,峰时效制度为225℃×28h,对应断裂强度为390MPa;峰时效后在基体内析出了大量的β'相,长度在40nm左右,厚度为10nm左右,这些相互呈等角,与基体的位相关系为001β'‖0001α,{100}β'‖{1120}α。
T5态WE91合金的强度随着温度的提高降低较小,超过250℃后,强度下降较大;室温下合金的断裂特征是穿晶断裂,在Mg-MM相粒子处产生裂纹,晶间无析出带促进了裂纹的萌生与扩展;随着温度的升高,穿晶的裂纹减少,而晶界开裂及第二相粒子开裂是形成裂纹成为主要方式。在高温条件下,MM的加入改变了合金的断裂方式,提高合金的稳定性。
通过线性回归法求解了T5态WE91合金的蠕变激活能Q为116.2kJ/mol,应力指数n为2.58,表明合金在200℃时的蠕变机制为晶界滑移,发现在200℃时晶内析出相(β')对位错的阻碍作用是该合金的抗蠕变机制;还发现在250℃蠕变试验后,β'相转变为β1相,对位错运动仍具有阻碍作用;T5处理及增大晶粒尺寸可以降低合金的稳态蠕变速率,提高合金的蠕变寿命
挤压态WE91合金在250℃下蠕变失效表现为沿晶断裂,在300℃时晶粒沿受力方向拉长,表现出显著的韧性特征;Mg-MM相较为集中区域出现沿晶断裂较少,Mg-Y相高温下粗化是合金蠕变沿晶断裂失效的主要原因。
|
|
|
|
1 |
李永盛;单轴压缩条件下四种岩石的蠕变和松弛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年01期 |
2 |
王福成;耐火陶瓷材料的高温蠕变——动力学及试验条件的影响[J];国外耐火材料;1995年04期 |
3 |
范秋雁;软岩流变地压控制原理[J];中国矿业;1996年04期 |
4 |
杜晓东;锆对输电铝合金蠕变行为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97年05期 |
5 |
李久林,梁新邦;GB/T2039—1997金属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编制说明[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8年03期 |
6 |
翟俊霞,涂善东;高温下焊接结构完整性评定的方法(Ⅱ)—R5卷7《同种钢焊接的特性》简介[J];压力容器;2000年02期 |
7 |
;文摘[J];钢管;2002年03期 |
8 |
陈晓平,白世伟;软土蠕变-固结特性及计算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
9 |
洪鹤,田素贵,郭华,徐永波,胡壮麒;AZ 31镁合金高温蠕变特征及组织演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10 |
杨慧娴,刘迪,李荣勋,刘光烨;HDPE蠕变行为的研究[J];塑料;2004年04期 |
11 |
祝群喜,关华;铌对镍基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J];物理测试;2005年03期 |
12 |
谢锡善,徐志超,许经峰,朱金元;两种铁基和镍基高温合金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的蠕变及断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
13 |
鹿振友,孙立谔;蠕变经历对落叶松材静强度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
14 |
孔庆平;内耗方法在研究蠕变和蠕变断裂中的应用[J];物理;1993年04期 |
15 |
杨淑碧,徐进,董孝璧;红层地区砂泥岩互层状斜坡岩体流变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2期 |
16 |
孙继跃,陈国良,王迪;以热激活为基础的蠕变曲线本构方程[J];钢铁研究学报;1998年01期 |
17 |
张振祺,洪权,杨冠军,罗国珍;Ti600高温钛合金蠕变前后的组织变化[J];材料工程;2000年10期 |
18 |
魏楠,金尧,孙训方;两级蠕变下损伤演变及寿命估算[J];材料工程;2000年11期 |
19 |
李晓辉,谢敬佩,关承红,祝要民;颗粒增强ZA27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特性[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20 |
;ISO8013硫化橡胶在压缩或剪切状态下蠕变的测定[J];化工标准.计量.质量;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