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同业公会与企业融资问题考察
【摘要】:经济活动中,每一个理性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金融市场中尤其如此。当银行因规避坏账风险而不愿为企业融资提供制度供给时,企业及其共同体化会做出相应的制度设计,以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融资需求。这一点在近代同业公会的运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同业公会是一种近代工商业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既要在复杂的国内环境中立足,又要面对国外同业激烈的竞争,可谓步履维艰,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同业公会作为企业参与其中的会员利益代言人,在企业融资及债务问题上进行了诸多在现代看来依然有借鉴意义的实质性探索,包括成立行业银行,在本业会员贷款上提供信用担保、有形担保甚至负责贷款的审核监督、分配以及帮助本业会员解决债务问题等。同业公会成立行业银行的本意是为本行业会员提供贷款,然而这种意愿在政治军事不稳定的恶劣环境下失败。原因在于一方面军阀迫使银行认购公债,甚至直接借款筹饷,银行不堪重负而关闭;另一方面在于当时的经济环境,银行投机成风,同业公会成立的资本弱小的行业银行涉入过深。民国时期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发展不充分,同业公会是是对当时市场机制的重要补充——它使得不充分发展的市场机制得以某种有效率方式运行:以同业公会整体为本业会员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有形担保,使会员的贷款变得比较顺利。同业公会还会与政府、银行关于贷款利率、贷款总额、贷款期限进行协商,力求使本业会员利益最大化。另外同业公会在企业债务的问题上与其它同业公会、商会进行了交涉,力求使本业会员的整体利益得到最大化。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同业公会有数百个之多。笔者选取了上海数个行业的同业公会,如绸缎业、营造业、棉业、煤业、眼镜业、茶输出业、机器业、化学原料业、毛纺织业、机制煤球业、土布业、彩印业、新药业等作为考察对象,对同业公会在企业融资及债务问题上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当现有制度无法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制度供给时,市场参与者本身会通过制度创新填补这一真空。同业公会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三种尝试便是这样的制度创新,无论最终效果如何,这样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解决的思路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