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组织参与
【摘要】:
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九十年代后一项政府比较重视的内容。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作为社区主体的居民却参与不足。因此,这一问题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却发现以往研究并没有将一个现象解释清楚:居民总体表现出有参与意愿,但是却最终没采取参与行为。借用科尔曼的理论模型,笔者将这一问题在理论上操作化。从而发现在居民从有参与意愿向不采取参与行为这一变化过程中,经济逻辑和国家权力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在哈贝马斯关于“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入”这一观点中得到理论支持。在考虑到个体与国家互动的层面,笔者因此选取了社区组织(主要是居民委员会)参与做为切入点。
通过研究发现,造成“居民有参与意愿到行为上的不作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社区组织构架中,通过制度上“议行分离”的设计,居民委员会办公室获得了合法性地位。并且它有效利用了居民受到市场经济交换逻辑的影响,屏蔽了居民一方可以通过居民委员会实现的自我意志,从而有利于国家权力意志的渗透。另一方面,伴随国家权力的合法侵入,社区内分化为居民内的社会关系与居民外的社会关系,前者体现了一种互惠逻辑,它要求有效发挥居民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且实现充分的意愿表达,而后者是国家权力意志的延伸,表现出对居民的控制。在我国社区内部,居民外社会关系消解、替代了居民内社会关系,从而阻隔了居民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连接,造成他们行为上的不参与。
通过这一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在社区范围内,国家权力通过社会关系使个体交往行为难以有效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权力意志将个体限制在交换逻辑范围内,表现出权力与货币相结合,造成对居民生活世界的殖民。所以,对于克服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需要恢复居民的交往、表达空间,重建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