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
【摘要】: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的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回顾费先生的差序格局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基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远近和亲疏的,所谓差序格局的行为方式即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其次,血缘社会中奉行的是人情原则,人们以是否重人情来判断交往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社会经济体制产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开始不断加快,人们社会活动空间不断增大,地域间、职业间的流动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原有的熟人圈子进入到陌生人社会圈中,这也意味着人们建立在血缘基础和地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必然要发生变化。
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个案的分析研究认为,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先赋型关系的强度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建构而加以改变的,对于那些预期可以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人们可以通过送礼、中间人介绍(搭建人情桥)或增加互动频率等方式而使之由弱变强。人们建构关系时通常按由外向内的新差序格局进行的,建构关系是希望在未来进行彼此间的社会交换中可以按照特殊主义原则(人情原则)来进行,从而达到获利的目的。可见,人们对社会关系的建构是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选择的结果。新的由外向内的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建构方式并非是对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的否定,他恰恰说明了在当前中国的陌生人社会中,“熟人社会”的人情原则仍旧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于文化堕距的存在,在我国要实现从人情社会向契约性社会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当前我们应当逐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尽量缩小“熟人关系”的运作空间,同时也要引导“熟人关系”向健康方向发展,发挥其在社会整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