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视野下的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凭借首都优势一直吸引大量人口流入。1978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仅为21万。然而根据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6月底,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为510.7万,是1978年在京流动人口的24倍,约占现有北京市户籍人口的43%,几乎是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北京将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因此,深入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不仅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课题,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
社会融合理论是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的有效视角。社会融合概念是起源于欧洲的政策概念。社会融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经济、社会关系、公共权益、政治、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社会融合理论将焦点放在对被排斥群体的融合,尤其是关注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采取哪些社会融合行动计划或方案来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由于社会融合理论强调政府在弱势群体上的社会保护作用。因此,社会融合理论为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从社会融合的视角出发,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流动人口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等资料的研究,本文认为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大体经历了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的演变,具体分为开放、管制和融合三个阶段。1978年-1988年为流动人口开放政策阶段,1989年-2002年为流动人口管制政策阶段,2003年至今为流动人口融合政策阶段。促进融合成为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的基本趋势。
当然,由于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刚刚起步,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面临诸多突出问题,首先,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处于低水平阶段;其次,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属于管理型融合政策;第三,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框架或结构尚不清晰。
结合未来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发展方向,依据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现状,本文认为未来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优化路径图是:在“公平对待、科学调控、完善服务、促进融合”总方针指导下,以渐近式融合为基调,以流动人口科学调控为思路,以户籍改革为切入点,以社区融合为落脚点,以提高素质、完善服务为重点,以健全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监管机制为基石,以市民化服务为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