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超声速稀薄过渡流气动热关联计算方法研究

李四新  
【摘要】: 本文对高超声速稀薄过渡流气动热的关联参数和计算方法进入行了研究。对驻点区和飞行器表面不同的流动区域给出了流态划分准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通常广泛采用的稀薄气动热数据关联参数—Cheng’s参数进行了改进。通过耦合压力系数,建立了一组能应用于有攻角情况下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稀薄气动热数据分析的关联参数,根据对现有的大量国内外低密度风洞实验数据的数据关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建立了计算有攻角情况下飞行器表面稀薄气动热的关联计算方法。为了计算任意三维外型飞行器表面的稀薄气动热,本文采用了无粘表面流线轴对称比拟法与稀薄气动热的关联计算方法相结合,建立了计算有攻角情况下飞行器表面稀薄气动热的工程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计算的沿迎风母线、背风母线及沿周向的热流分布均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怀宇;蔡昱;孙洪森;;高超声速栅格翼气动特性研究[J];宇航学报;2010年01期
2 陈新虹;周志超;赵润祥;许厚谦;;高速动能弹温度场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10年06期
3 刘君,黄琳;非常规布局弹头超音速气动特性数值研究[J];弹道学报;2002年01期
4 张利珍;王晓明;董素君;王浚;;高超声速飞行器热载荷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顾维藻,刘长春,涂建平,神家锐;高超音速进气道的冷却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6 周成平;涂素平;蔡超;张义广;;高超音速飞行器头罩气动热流场数值模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范晓樯,李桦,李晓宇,田正雨;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三维流场的并行数值模拟[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刘大响,金捷;21世纪世界航空动力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9期
9 陈德江,王国林,曲杨,王章健,吴礼恒;气动热试验中稳态热流测量技术研究[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5年01期
10 丛敏;高超声速导弹弹体的创新设计方案[J];飞航导弹;1999年11期
11 周军 ,徐文;高超声速技术综述[J];飞航导弹;2003年04期
12 易彦,周凤岐;高超声速战术导弹的变质心矢量控制[J];中国科学G辑;2003年03期
13 袁化成,梁德旺;高超声速侧压式模型进气道不起动特性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4 朱大明;陈敏;唐海龙;张津;;高超声速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方案[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5 朱亮;姜长生;方炜;;空天飞行器六自由度数学建模研究[J];航天控制;2006年04期
16 周勇为;易仕和;程忠宇;;Φ200高超声速风洞调试和流场校测[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7 佟艳春;;德国正在研制Shefex-2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0年03期
18 野舟;;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将向高超声速发展[J];战术导弹技术;2010年06期
19 胡光初;对“二阶迎风TVD数值格式在非平衡高超声速钝体绕流中的应用”一文的讨论[J];力学学报;1998年06期
20 蒋洪德,朱斌,徐星仲,蔡虎,张冬阳,郭朝阳;第3代汽轮机气动热力设计体系的建立及其工程验证[J];中国电力;199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枚良;徐昆;邓小刚;陈坚强;;动能BGK方法在高超声速流动中的应用[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黎作武;张涵信;;高超声速航天飞行器气动热特性的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韩桂来;姜宗林;;零攻角NADTPS重构高超声速流场气动力/热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姜楠;;高超声速尖锥边界层流动稳定性的实验测量研究[A];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C];2011年
5 刘洪;范绪箕;;飞行器超音速绕流流场气动热计算[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谢锦睿;吴颂平;王浩;;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流动中的热流计算[A];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C];2003年
7 刘伟雄;白菡尘;;高超声速研究对地面设备能力的需求[A];高超声速前沿问题研讨班[C];2002年
8 朱辉玉;杨弼杰;孙泉华;樊菁;;飞行高度对高超声速模型飞行器气动性能影响的计算分析[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9 张石玉;;气动热流辨识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范晓樯;李桦;丁猛;;弹头外形再入表面热流工程计算[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沙;高超声速气动热数值模拟方法及大规模并行计算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陈小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机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柳军;热化学非平衡流及其辐射现象的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范晓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计算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雷静;射流混合型高超声速低温喷管流动过程及设计优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彭钧;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乘波布局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王学德;高超声速稀薄气流非结构网格DSMC及并行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王翼;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李晓宇;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布局气动外形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程路;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自适应协调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四新;高超声速稀薄过渡流气动热关联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2 吕丽丽;高超声速气动热工程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常中东;高超声速滑翔式飞行器气动性能分析与评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李明;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气动热测量中的红外热图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5 张建伟;高超声速再入体气动热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薛青;高超声速火箭气动加热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羽;高超声速弹丸气动烧蚀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贾志强;飞行器气动加热数值与工程结合计算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吕红庆;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加热及热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张庆锋;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与飞行器结构热防护模拟计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文娇;美国防部发射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N];中国航空报;2010年
2 晓丽;美国研制新型高超声速无人机武器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3年
3 苏恩泽;空天新科技引领新变革[N];学习时报;2009年
4 张晋平;X-43A高超声速验证机预备2月进行飞行试验[N];中国航空报;2004年
5 黄志澄;挑战飞行极速[N];中国航天报;2004年
6 洪安 于杰 记者 于莘明;我国第一座高超声速数值风洞建成[N];科技日报;2007年
7 丹丹;高超声速点燃美军激情[N];中国航空报;2011年
8 张洋;德国将试飞新的高超声速/极超声速试验飞行器[N];中国航空报;2011年
9 ;21世纪的航空前沿技术[N];北京科技报;2002年
10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胡劲松 冯伟 秦致远 本报记者 别义勋;21世纪的新概念武器[N];解放军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