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BIT系统传感层降虚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摘要】:武器装备及机电产品的日益复杂化和精密化,要求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机内测试(Built-in Test,BIT)技术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在保证装备战备完好性、提高维修效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BIT系统中虚警率较高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降低和防止虚警是BIT技术研究中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BIT系统中传感层虚警产生的原因与机理分析及降低和防止虚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 虚警原因和机理分析是降低和防止虚警技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采用基于BIT的信息处理流程进行虚警产生原因及机理分析的策略,对BIT信息处理流程中各环节影响BIT虚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重点对数据获取层(传感层)虚警产生的原因和因素,从机理分析和数学建模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BIT系统传感层输出数据偏差或异常是导致虚警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针对BIT系统传感层导致虚警的主要原因——传感器数据偏差或异常,进行了传感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传感器不确定性分析。首先通过对传感器数据质量的定性研究,给出了异常数据的判定依据和准则。然后采用测试系统分析方法对导致不同数据异常变化类型的各种物理因素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实现了传感器系统的不确定性静态分析算法,它可有效揭示各种因素对传感器数据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同时,为得到传感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趋势,研究提出了不确定性动态分析算法,可获取传感器在执行功能过程中随时间发展的不确定性演化曲线。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为实施降低和防止虚警措施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3) 为在BIT系统传感层实现降低和防止虚警,开展了BIT系统虚警率及其传感层影响参数的数学建模分析。在构建和分析传统BIT系统虚警率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传感层影响因素,提出传感层反馈型BIT模型,系统地证明了改进型模型在降低虚警率、提高检测率和减少输出数据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有效性。分析确定了在传感层降低和防止BIT虚警主要是控制传感器系统故障率λ_S和测试数据异常检测的漏检率β_S两个关键参数,从而为BIT系统传感层降低和防止虚警的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4) 针对传感器系统硬件故障率λ_S的抑制问题,即如何解决传感器硬件故障带来的虚警问题,开展了传感层硬件优化设计技术研究。首先总结提出了机电设备BIT系统传感器优化选择的一般方法和原则。然后根据M-Out-Of-N原则对系统可靠性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
进行分析,得到系统可靠性受传感器数目和单个传感器故障率的限制而存在极大
值的结论,同时,针对多目标优化问题,获得了多目标优化过程中需要按照设计
目的选择多目标的优化顺序的结论,这些能较好地指导布局优化过程的实现。最
后,在考虑传感器失效概率的情况下,以传感器的失效概率和最小及传感器总价
格最小为优化目标,以故障检测率、故障隔离率及故障虚警率为约束,基于系统
故障—传感器的有向二部图模型,提出了基于非线性整数规划(MINLP)模型
的传感器布局优化方法。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应用表明,该模型方法有效、实用。
5)针对传感器系统数据异常检测漏检率几的抑制问题,即如何解决传感器数据输出
异常带来的BIT虚警问题,进行了基于传感器证实的降低和防止虚警技术研究。
在详细剖析传感器证实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机电BIT系统的特点,研究并改
进提出了基于传感器因果网络模型的传感器数据证实算法。该算法基于传感器因
果网络提供的冗余信息,通过链接状态检测发现异常节点,利用节点之间的影响
得到目标节点集合,最后融合相关链接状态信息实现目标传感器的证实。理论分
析和案例分析应用表明,该算法实时性较好,能有效辨识系统中出现输出异常的
传感器,有利于降低BIT系统的虚警率。
6)以某机电跟踪与稳定伺服平台BIT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本文提出的虚警机理分
析方法和降低虚警技术,分析了该BIT系统传感层产生虚警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
素,对BIT系统的传感器选择、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该BIT系统中实现了
基于传感器数据证实的算法。
关键词:机内测试虚警虚警率传感器系统不确定性分析传感器布局优化
传感器证实
第IV页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TP202
|
|
|
|
1 |
房方,魏乐;传感器故障的神经网络信息融合诊断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0年04期 |
2 |
温熙森,徐永成,易晓山;智能理论在BIT设计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3 |
朱万年;航空电子综合系统自检测、重构与故障监控技术综述[J];航空电子技术;1997年04期 |
4 |
朱万年;智能化机内测试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航空电子技术;1998年04期 |
5 |
曾天翔;测试性在现代军用飞机中的应用[J];测控技术;1993年02期 |
6 |
王立群;BIT和ATE的发展趋势[J];测控技术;1993年06期 |
7 |
张宝珍,曾天翔;智能BIT技术[J];测控技术;2000年11期 |
8 |
张海琳,杨平;传感器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机电一体化;2001年05期 |
9 |
徐永成,温熙森,刘冠军,易晓山,徐建良;智能BIT概念与内涵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14期 |
10 |
刘福强,张令弥;作动器/传感器优化配置的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0年04期 |
|
|
|
|
|
1 |
赵金奎;航空电源产品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分析与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4年01期 |
2 |
李声晋,卢刚,马瑞卿;运动载体发动机用组合起动机/发电机技术研究[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9年02期 |
3 |
柳新民,温熙森,邱静,刘冠军;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机电系统机内测试虚警抑制[J];兵工学报;2005年03期 |
4 |
刘冠军;姜云春;邱静;;基于鲁棒H_2/H_∞估计的火炮位置伺服系统故障检测[J];兵工学报;2007年04期 |
5 |
朱正福;李长福;何恩山;杨春华;;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J];兵工学报;2008年09期 |
6 |
朱新宇,沈颂华;飞机电源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7 |
高立新,邢钧,雷迅;基于小波分析的齿轮箱故障诊断[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8 |
任雪梅,陈逊,徐腊元;基于马尔可夫链和模糊聚类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9 |
李平,蒋振刚;神经网络对手写字符识别特征的提取[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0 |
李雄杰;周东华;陈良光;;一类非线性时滞过程的传感器主动容错控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5期 |
|
|
|
|
|
1 |
刘宜平,沈毅,刘志言;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故障分类器及其在多传感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0年01期 |
2 |
吕柏权,李天铎;一种基于小波网络的故障检测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1997年04期 |
3 |
房方,牛玉广,孙万云;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新方法[J];电力情报;2000年04期 |
4 |
于达仁,毛志伟,徐基豫;基于信息冗余的DEH系统传感器故障检测[J];动力工程;1999年06期 |
5 |
程道来,吴茜,吕庭彦,陈栋;国内电站故障诊断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动力工程;1999年01期 |
6 |
杨宁;用于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的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7 |
温熙森,徐永成,易晓山;智能理论在BIT设计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8 |
周东华,王桂增;第五讲 故障诊断技术综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8年01期 |
9 |
朱万年;智能化机内测试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航空电子技术;1998年04期 |
10 |
张洪钺;飞行传感器的故障检测与识别[J];航空学报;1991年10期 |
|
|
|
|
|
1 |
张涛;吕永健;禹兴华;;基于小波分析的BIT虚警抑制方法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7年08期 |
2 |
刘冠军;徐哲;邱静;;直升机航向姿态系统机内测试降虚警方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8年03期 |
3 |
徐永成,温熙森,刘冠军,易晓山,徐建良;智能BIT概念与内涵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14期 |
4 |
徐永成,易晓山,温熙森;基于ARTII信息融合的BIT虚警识别[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年05期 |
5 |
刘冠军;徐哲;邱静;吕克洪;;基于TSMD-SVM-HMM的机内测试智能降虚警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6 |
刘震;林辉;;基于贝叶斯决策的机内测试虚警滤波技术[J];系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
7 |
张宝珍,曾天翔;智能BIT技术[J];测控技术;2000年11期 |
8 |
徐亨成,杨文杰;机内测试虚警分析及控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年05期 |
9 |
刘华志,曾桂芳,曹伟煊;溯相关处理雷达信号的检测性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S1期 |
10 |
杨光,邱静,温熙森,刘冠军;机内测试系统虚警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