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展事件图的复杂仿真系统因果追溯分析方法
【摘要】:
随着仿真技术在军事仿真领域的不断应用,作为研究对象的客观系统已经从系统范畴提升到体系范畴,从而导致仿真系统越来越复杂。由于仿真中涉及的实体众多,交互关系复杂,作用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仿真模型复杂且具有多领域多组织特征,使得人们通过主观判断对仿真结果进行因果追溯分析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当复杂仿真系统输出仿真数据后,如何通过因果关系追溯分析对仿真结果进行因果解释,已逐渐成为目前复杂仿真系统分析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论文以体系对抗仿真系统为主要背景,为解决由因果关系多样性、层次性和多角度造成的因果追溯分析的困难,以及由因果隐含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造成构建一致的先验因果模型的困难,针对“事件”为主要特征数据的复杂仿真系统,从行为及其过程入手,建立一种一般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定量因果追溯分析方法。它基于仿真输出数据,通过不同抽象层次的因果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分析,对仿真结果作出现象和规律解释。围绕该因果追溯分析方法展开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面向体系对抗等复杂仿真系统在因果关系追溯分析中存在的困难,参照逻辑领域中的一般因果关系追溯分析理论,提出基于输出响应模型的因果追溯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仿真数据中的行为数据和包含的关系数据直接构建一致的因果模型,并能够将分析过程定量化,最大程度实现了追溯分析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2)输出响应模型是因果追溯分析的核心,根据因果关系形式、因果追溯要求和仿真系统的特点,把握仿真中“事件”这一特征数据,提出基于事件图的输出响应模型——扩展事件图。该图以事件节点、逻辑节点和因果边分别描述了行为、逻辑及因果关系,并以时间、概率和激活条件等参数丰富了因果关系的内容。针对元素层、系统层和组合层三个追溯分析层次,分别给出了各个层次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3)仿真数据是连接仿真系统和因果追溯分析的桥梁,在给出约束数据结构和内容的仿真数据模型后,提出了基于DEVS拓展的仿真模型的追溯性设计,在仿真模型规范描述和仿真器中加入相关接口,设计满足追溯分析层次的闭合性;
(4)获取仿真数据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对应的扩展事件图,研究提出了从仿真数据到I类模型、再从I类模型到II类模型的建立过程,该过程是一个从因果数据向因果信息不断聚合和抽象的过程,包含了若干模型建立算法,如I类模型建立算法、II类模型建立算法、参数聚集算法等。在建立追溯所需的模型后,提出了基本的追溯结构以支持因果追溯过程,并基于该结构提出两类基本的因果关系追溯方法:解释型追溯和验证型追溯,并分别给出了对应的追溯算法;
(5)因果知识来源于因果信息,是对因果信息的一种有目的的、更深层次的抽象和提炼。结合扩展事件图模型和因果追溯方法,提出了若干因果知识提取方法,如可能性分析、主要性分析、最可能路径分析、最主要路径分析以及事件集合的简化和压缩等。抽象建模是一类需要因果知识支持的建模过程,将Fishwick的抽象建模基本原理引入基于扩展事件图的追溯分析方法,可以获取更多的因果知识并进行更丰富的因果解释。以具体的抽象建模方法——主动元建模和定性仿真建模为例,分别探讨了对应的使用方法和途径。
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针对目前存在的因果关系追溯问题,提出以输出响应模型为核心的因果追溯分析方法,并以该方法展开后续研究,构建了一套理论方法体系;提出输出响应模型形式——多层次的扩展事件图;提出从仿真数据到I类模型、再从I类模型到II类模型的相应算法;提出解释型追溯和验证型因果追溯方法;提出各种因果知识提取算法,引入模型抽象思想以得到更多的因果知识,拓展了追溯分析理论和方法。
论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因果追溯分析解决方案,支持对仿真结果的因果解释。在体系对抗仿真等复杂仿真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中,可用于理解装备的作战应用、客观评价装备效能等方面,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模型和仿真校验、模型的扩展和重用、模型抽象等方面,提高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果追溯分析是一种通用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它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
|
1 |
石峰;侯洪涛;李群;王维平;;大规模战役仿真分析中的因果追溯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05期 |
2 |
朱岭,周政,于景元;离散事件系统状态反馈控制的几何理论[J];控制与决策;1991年01期 |
3 |
郑蓓蓉,周宏明,薛伟;敏捷制造环境下调度理论初探[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4 |
胡奇英;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中的控制综合问题[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年05期 |
5 |
疏松桂,谭民;串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J];控制与决策;1994年01期 |
6 |
吴哲辉;DEDS控制理论模型──受控Petri网的网论语义[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7 |
马继东,李淑红,葛安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综述[J];森林工程;2003年04期 |
8 |
王龙,郑大钟;线性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鲁棒性[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0年02期 |
9 |
姜胜兵,黄志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混合状态模型[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3年05期 |
10 |
古天龙;考虑事件并发下离散事件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1 |
黄全胜,韩曾晋,郭淑艳;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扰动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2 |
林海凡,李东波,唐敦兵,徐平;生产调度模型及其遗传优化算法[J];兵工自动化;1999年03期 |
13 |
赵崙;计算机模拟仿真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5期 |
14 |
周建成;宋曦轮;;基于关系事件的网络复杂攻击检测技术研究[J];科技导报;2005年12期 |
15 |
徐心和,于海斌;用于离散事件系统研究的代数方法(二)[J];信息与控制;1990年04期 |
16 |
杨小军;郑应平;杨章■;;可控DEDS的几类稳定性问题[J];控制与决策;1992年03期 |
17 |
赵正义,宋文忠;一类DEDS状态反馈控制器综合的新方法[J];自动化学报;1996年05期 |
18 |
马俊,吴又胜;一类DEDS的最优控制与调度[J];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
19 |
徐心和;一类离散事件系统的模型建立与动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20 |
郑应平;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多模型集成控制理论[J];信息与控制;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