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2860)强衰变的重手征理论研究
【摘要】:
在现在已经发现的六味夸克中,当取重夸克Q = c ,b质量极限( mQ→∞)时,介子具有明显的自旋-味对称性,这个时候的有效理论称为重夸克有效理论(HQET) ;而当取轻夸克( q = u , d ,s)质量极限( mq→0)时,QCD拉格朗日量则会表现出手征对称性,这个时候的有效理论称为手征微扰理论(ChPT)。在QCD的近似对称下我们可以同时采取这两种质量极限建立一个有效理论——重手征理论,用它的有效拉格朗日量用来描述有效介子场以及它们与电磁流、弱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相关的使对称破缺的项。重手征理论中涉及的介子场包括正、负宇称的重介子(Qq )、轻的赝标量介子以及矢量介子等。
自2006年BABAR组宣布新的的cs介子D sJ(2860)的发现以来已经有很多人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它的量子数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本文先分别介绍了重夸克有效理论、手征微扰理论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写出的重手征理论的拉格朗日量,然后在重手征理论框架下对D sJ(2860)的强衰变过程作了研究,分别将D sJ(2860)作为3?和0+粒子处理,计算了强衰变过程的宽度,发现两种情况下相应的分支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也许将来可以用来确定D sJ(2860)介子的量子数。本文同时还对D sJ(2860)的spin-partner和strangeless-partner的性质作了预言。
|
|
|
|
1 |
吴丹迪,李铁忠,张肇西,黄涛,谢诒成;场流关系和新粒子的衰变宽度[J];物理学报;1976年01期 |
2 |
杜群群;蒋元方;;Z~0——W~+π-过程的衰变宽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
3 |
李作宏,侯云智;SU(3)下的美介子半轻子衰变[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4年08期 |
4 |
许亚娣;;测量τ~+τ~-(γ)衰变道的Z°参数[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02期 |
5 |
岳崇兴,鲁公儒,万陵德;探测中性TC矢量介子的可能性[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5年12期 |
6 |
朱伟;徐在新;胡瑶光;;矢介子的轻子对衰变和原点数波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
7 |
岳崇兴,邝宇平,鲁公儒;现实的一代ETC模型对Zb_b~-、Zτ~+τ~-顶角的辐射修正[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11期 |
8 |
莫晓虎,朱永生;ψ(2S)扫描实验中衰变宽度误差与亮度的确定[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1年12期 |
9 |
鲁希锋,平加伦,王凡;推广的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与d~*双重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0 |
张印杰;沈彭年;邹冰松;;K■强相互作用束缚态及K~+K~-原子态的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年03期 |
11 |
李永青;李希国;;核物质中△(1232)粒子的介质效应[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8年04期 |
12 |
佟华;马忠彪;;0自旋c介子衰变过程的OZI规则破坏[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6期 |
13 |
李君清;朱介鼎;;在复合核~(30)P中与同位旋有关的能级衰变宽度的计算[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01期 |
14 |
;J/ψ共振参数的测定[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5年08期 |
15 |
张菁,罗鸣华,平荣刚,支国伟;η_c→2g强衰变的有限顶角修正及α_s(m_c)的确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6 |
陈鄂生,谢去病;在e~+e~-湮灭中粲介子产额的计算[J];中国科学A辑;1990年04期 |
17 |
孙腊珍,徐惠华,尹鸿钧;粲(charm)强子的谱分析与粲介子的质量估计[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78年01期 |
18 |
陈鄂生,王群,谢去病,陈岩;s~(1/2)=29─35GeVe~+e~-湮没中D~(*±)介子的平均多重数[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8年03期 |
19 |
黄效吾;;用复合粒子场论计算介子的衰变宽度[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4期 |
20 |
陈风至,王平;粲介子非轻子衰变与SU(3)对称性[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8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