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重力测量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首套航空重力测量系统(CHAGS)的研制为背景,基于CHAGS在汉中、大同和哈尔滨的三次实测数据,重点研究了观测数据滤波、航空重力仪观测数据处理、垂直加速度精密确定及空中重力扰动矢量估算等四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侧重探讨了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在确定局部大地水准面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括如下。
1.基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建立了平台式、捷联式矢量重力测量以及捷联式、旋转不变式和平台式标量重力测量的数学模型。
2.针对重力仪与GPS观测数据的空间同步,建立了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偏心改正公式;实测数据分析表明,实用中仅需顾及空间改正和垂直加速度的偏心改正。
3.提出了参照不同滤波尺度下的内部精度,依据航空重力测量的频谱窗口,在兼顾分辨率的同时确定滤波器截止频率的新观点,有效地解决了滤波器设计的关键问题。
4.摒弃了传统使用的6×20sRC滤波器和300s高斯滤波器,设计了适用于不同作业环境的FIR滤波器和级联式巴特沃思滤波器。针对FIR滤波器阶数过高之不足,提出了航空重力测量数据的FIR级联滤波法,即两步滤波法。
5.研究了稳定平台倾斜角和水平加速度改正的频谱特性,确定了水平加速度改正的预滤波尺度,有效地减弱了水平加速度改正不完善引起的系统性误差。
6.研究了K因子与滤波尺度的相关性,提出了K因子的四种标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重新标定的K因子计算的空中重力异常,精度提高了约0.2~0.4mGal。
7.提出了交叉耦合系数的外部、内部标定法以及与K因子的联合标定方法,采用新系数显著地降低了系统误差的影响,对于大同航空重力测量,系统误差从约4mGal减小至约1mGal。内部标定法仅需在测区内构成一定数目的交叉点,无需其它外部信息,且其标定结果与外部标定结果非常一致,因此,这种方法有着更广的应用面和实际应用价值。
8.从频域上研究分析了GPS大气误差、星历误差、多路径效应、测量误差和卫星几何结构变化对垂直加速度精密确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路径效应、测量噪声和卫星几何结构变化对垂直加速度的确定具有较大影响。
9.从理论和实测数据两方面,对利用GPS测定加速度的三种常用方法即位置差分法、多普勒频移法和相位时序差分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于200s的滤波尺度,静态测量精度分别为0.7、7.5和0.3mGal,动态测量的精度分别为1.6、4.8和0.5mGal。
10.设计了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流程,优化处理了汉中、大同和哈尔滨三次试验的观
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测数据。精度估算表明,波长分辨率约为10km时,交叉点不符值的标准差分别为smGal、
5.smGal和2.OmGal,空中5‘xs’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精度对于大同地区和哈尔滨地区分别
为3 .6mGal和1 .7mGal。
H.建立了当地水平坐标系和惯性坐标系下的INs/GPS误差状态方程,分别构建了利
用GPS位置作为状态更新的重力扰动矢量水平分量的传统卡尔曼滤波估算模型和利用
GPS加速度作为状态更新的重力扰动全矢量的新型卡尔曼滤波估算模型;首次利用航空标
量重力测量数据计算了空中和地面格网的垂线偏差,其与地面重力测量数据计算结果之差
的标准偏差,对于子午分量和卯酉分量分别为0.5”和0.4,。
12.首次研究了空中数据向下延拓方法和滤波尺度对大地水准面精密确定的影响,结果
表明:利用直接代表法、点质量法和正则化算法均可获得约3cm的精度,直接代表法由于
不受测区形状及范围大小限制且无边界效应成为最合适的向下延拓方法;就滤波尺度而
言,1005一2505的滤波尺度均适用于大地水准面的确定,顾及滤波器边界效应的影响,宜
采用小一些的滤波尺度如1005。与地面重力测量数据计算的参考大地水准面相比,利用航
空重力测量数据确定的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可以达到3cm。
关键词:航空重力测量;FIR低通滤波器;巴特沃思滤波器;摆杆尺度因子;垂直加速度;
水平加速度改正;交叉祸合改正;重力扰动矢量;大地水准面;GPS
第ii页
|
|
|
|
1 |
郭春喜,伍寿兵,王惠民,冯根生,王斌;区域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的确定[J];测绘通报;2000年09期 |
2 |
李建成,宁津生
,陈俊勇,罗志才;我国海域大地水准面与大陆大地水准面的拼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5期 |
3 |
陈弘奕;;ADS40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中坐标系统转换和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07年12期 |
4 |
张赤军,陆洋;南极冰盖的形成与消融对全球大地水准面与海面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98年01期 |
5 |
马林波,郭春喜;利用重力成果解算GPS网点正常高[J];东北测绘;2001年04期 |
6 |
张赤军;珠峰高程测定中的有关问题及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6期 |
7 |
张利明,李斐;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分析及适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1期 |
8 |
李骏元;程传录;郭春喜;;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几种方法和比较[J];测绘技术装备;2005年02期 |
9 |
张亚峰;伊海波;李兵;;《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外业作业指导书》的编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年01期 |
10 |
Juhani Kakkuri;董鸿闻;;波罗的海地区高程基准的统一[J];测绘科技通讯;1995年03期 |
11 |
张耀民;;《加密重力测量规范》编写说明[J];测绘标准化;1997年01期 |
12 |
陆洋;中国南海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及海底地形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7期 |
13 |
施品浩
,李征航
,冯延明;东北地区高精度GPS定位试验初步结果[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1年03期 |
14 |
董鸿闻;;现代高程基准的研究[J];测绘科技通讯;1994年04期 |
15 |
M.Kumar
,梁开龙
,肖付民;非时变海洋测深——新概念的定义与概述[J];海洋测绘;1996年04期 |
16 |
管铮,翟国君,黄谟涛,高贵绪;海洋大地测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次IAG学术大会综述[J];海洋测绘;1994年02期 |
17 |
文汉江,陈俊勇;已知局部大地水准面的快速解析逼近[J];测绘学报;1997年03期 |
18 |
黄金水;环域大地逆边值问题[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4期 |
19 |
陈俊勇;高精度局域大地水准面对布测GPS水准和重力的要求[J];测绘学报;2001年03期 |
20 |
耿凤奎,麦照秋;海南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