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黄酮对肝纤维化及急性肝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溪黄草总黄酮膜分离技术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
溪黄草属于唇形科香茶属植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含黄酮类、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溪黄草具有清热祛湿、凉血散瘀之功效,对急性肝炎、肠炎、痢疾等有较好效果。近年来,中草药溪黄草在华南各地临床上广为应用,并出现了一些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保健产品,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溪黄草现有制剂工艺过程均采用传统水煎醇沉除杂工艺,工艺复杂,具有一定的不足。膜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具有效率高、降低污染、节省能源等优点。无机陶瓷膜具有机械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对中药提取液的纯化除杂有其独特的优点。本实验拟定了陶瓷膜微滤参数,最有效地为溪黄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等提供支持。
研究方法:
本实验将溪黄草水提取液用无机陶瓷膜微滤机以错流方式进行循环微滤,测定各孔径陶瓷膜的滤过情况、各孔径陶瓷膜总黄酮含量及转移率、除固率、膜通量,从而确定最佳陶瓷膜孔径;测定六个温度对有效成分转移率、膜通量、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微滤温度;分别考察四个操作压力对有效成分转移率、膜通量的影响,确定最佳操作压力;取溪黄草水提液在确定条件下进行微滤,测定总黄酮转移率,从而确定最佳顶洗条件。通过测量通量恢复率测试每步清洗对膜通量恢复的影响;
研究结果:
1.最佳陶瓷膜孔径:0.1μm、0.2μm、0.5μm、0.8μm各孔径陶瓷膜滤液的收得率为93%、92%、86%、90%;总黄酮累计转移率为82%、87.1%、82%、87.2%;除了0.8μm外,其余三个孔径除固率都在20%左右;0.2μm孔径陶瓷膜微滤过程中通量衰减较小,稳定时膜通量最大。
2.最佳微滤温度:45℃-75℃范围的膜通量增长比较稳定,约为300L·h-1·-2,25℃-45℃范围内微滤温度的总黄酮转移率约为95%。
3.最佳操作压力:在恒定的微滤温度下25℃,0.15MPa压力下总黄酮转移率为96%。
4.最佳顶洗条件的确定:顶洗1.5倍量残存液的顶洗量,顶洗两次,总黄酮累计转移率为99.79%,更高效地获得溪黄草总黄酮。
5.清洗对膜通量恢复的影响:对于膜孔径较小的0.1μm、0.2μm陶瓷膜,除纯水外,酸洗和碱洗对膜通量的恢复有一定作用,0.5%NaOH+0.5%多聚磷酸钠+0.5%EDTA二钠盐洗后膜通量能达到过滤前原始纯水通量的90%, NaClO+硝酸浸泡一晚后通量能恢复到100%。
研究结论
陶瓷膜较适用于溪黄草水提液的纯化精制,利用陶瓷膜微滤技术可有效除去溪黄草水提物中的不溶性或大分子杂质,能对总黄酮进行更高效的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陶瓷膜微滤最佳条件为:在25℃,0.15MPa下,用0.2μm孔径陶瓷膜,1.5倍量残存液的顶洗量,顶洗两次的条件进行微滤能高效地获得溪黄草总黄酮,采用0.5%NaOH+0.5%多聚磷酸钠+0.5%EDTA二钠盐及NaClO+硝酸浸泡为陶瓷膜的最佳清洗方法。
第二部分溪黄草黄酮抗肝纤维化作用
研究背景及目的: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是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是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ECM的过度沉积的结果。有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病变经积极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目前,各国学者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入手,研制了许多抗纤维化药物,但因种种原因尚未找到十分理想的药物。因此,从我国天然植物资源宝库中找寻到抗纤维化的天然有效成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实验通过三种常用肝纤维化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溪黄草黄酮(flavonoids from 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 FRSH)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溪黄草黄酮在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1、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模型对照组、水飞蓟素组50mg/kg、溪黄草黄酮低剂量组9mg/kg、溪黄草黄酮中剂量组18mg//kg、溪黄草黄酮高剂量组36mg//kg。
2、采用胆总管结扎、腹腔注射猪血清及皮下注射CCl4复合因素三种方法造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从血清检测TBIL、DBIL、ALT、AST、HA、LN、PC-Ⅲ、TNF-α、 ALB/GLB水平;肝组织匀浆后检测SOD、MDA、GSH-Px、Hyp,采用ELISA法检测MMP-1和TIMP-1蛋白的表达,通过HE染色观察肝细胞结构和肝纤维化程度,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肝组织α-肌动蛋白(a-SMA)的表达。
研究结果:
1、溪黄草黄酮抗胆总管结扎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Hyp含量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GSH-Px活性显著降低(均P=0.000),而MDA、TNF-α含量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FRSH各剂量组肝组织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MDA、TNF-α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0),而模型组肝组织MMP-1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
2、溪黄草黄酮抗猪血清致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00), ALB/GLB值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显著降低(P0.05或0.01), ALB/GLB值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Hyp含量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0),而MMP-1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
3、溪黄草黄酮抗CCl4复合因素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Hyp含量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组织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均P=0.000),而MDA、TNF-α含量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肝组织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而MDA、TNF-α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0),而肝组织MMP-1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TIM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0.01)。
4、肝组织HE染色结果
三种肝纤维化动物试验研究中,正常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清晰,小叶内肝细胞基本正常,汇管区结构清晰,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模型对照组见肝小叶结构模糊,小叶内肝细胞水肿,局灶肝细胞坏死,小胆管大量增生,以汇管区为中心放射状向肝实质内延伸,增生的胆管呈花环样,增生胆管周围伴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水飞蓟素组见肝小叶结构较清晰,小叶内局灶肝细胞呈点状坏死,肝内小胆管以汇管区为中心轻度增生,增生胆管周围伴轻度纤维组织增生及少量炎细胞浸润;溪黄草黄酮组可见肝小叶结构较清晰,小胆管以汇管区为中心轻度增生,增生胆管周围伴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5、肝组织α-SMA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三种肝纤维化动物试验研究中,正常对照组可见α-SMA在肝组织汇管区少量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可见α-SMA在肝组织内阳性表达的面积大大增加;水飞蓟素组α-SMA在肝组织内阳性表达的面积少于模型对照组;溪黄草黄酮组α-SMA在肝组织内阳性表达的面积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趋于正常。
研究结论:
溪黄草黄酮对胆总管结扎、腹腔注射猪血清及皮下注射CCl4复合因素三种方法造成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都具有治疗作用,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都趋于正常,该作用与溪黄草黄酮可缓解大鼠肝脏的氧化应激状态、调节脂质代谢,增强肝脏抗氧化,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有关。
第三部分溪黄草黄酮对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研究背景及目的:
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肝损伤的常见病因是饮酒过多、熬夜过劳、环境污染、脂肪肝等。肝损伤主要分为酒精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及化学性肝损伤。近年来随着药物滥用,药源性肝损伤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肝损伤的防治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重点课题,本实验拟以中草药溪黄草重要的有效成分黄酮,考察其对多种因素诱导的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的预防作用,进一步研究溪黄草黄酮的保肝、护肝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研究方法:
1、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100mg/kg、溪黄草黄酮低剂量组13mg/kg、溪黄草黄酮中剂量组26mg/kg、溪黄草黄酮高剂量组52mg/kg。
2、经过CC14、BCG-LPS及酒精处理后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取血测定AST、ALT活性;肝组织匀浆后检测相应的MDA、GSH、SOD、NOS指标并进行肝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
研究结果:
1、溪黄草黄酮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中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苯双酯组与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而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0.01)。
2、溪黄草黄酮对卡介苗联合脂多糖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苯双酯组与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中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和NOS活性显著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苯双酯组与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和NOS活性显著降低而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0.01)。
3、溪黄草黄酮对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LT、AST均显著升高(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苯双酯组与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中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苯双酯组与溪黄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而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0.01)。
4、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三种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试验中,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颜色红润,有光泽且富于弹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胞质丰富,核大而圆,核仁清晰,中央静脉及门管区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模型对照组的肝脏发生明显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灰黄色点状坏死灶,表面无光泽,质地稍脆,光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坏死,坏死细胞轮廓不清,肝细胞出现中至重度病变,胞浆疏松、淡染,细胞核多皱缩,细胞间隙增大,且肝细胞多见点状坏死灶及门管区见炎细胞浸润。联苯双酯组小鼠的肝小叶内见点状坏死,坏死处炎细胞浸润,病理肝损伤减轻。溪黄草黄酮组小鼠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呈放射状排列,部分肝细胞仅见轻度的病理改变,肝细胞轻度水肿,胞浆疏松、淡染,肝脏组织结构与模型组比较,病理损伤减轻明显。
研究结论:
溪黄草黄酮对化学性、免疫性及酒精所导致的急性肝损伤都具有预防性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溪黄草黄酮能够提高小鼠肝组织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细胞质膜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修复细胞质膜,降低肝损伤有密切关系。
|
|
|
|
1 |
肖树雄,张幼扬,马丽莎;溪黄草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年02期 |
2 |
楼小红;溪黄草根茎叶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5期 |
3 |
秦雪峰;溪黄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0例[J];陕西中医;1994年01期 |
4 |
陈建南,赖小平,刘念;广东溪黄草药材的原植物调查及商品鉴定[J];中药材;1996年02期 |
5 |
孟艳辉,邓芹英,许国;溪黄草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年03期 |
6 |
陈晓,廖仁安,谢庆兰;溪黄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中草药;2001年07期 |
7 |
赵清治,张雁冰,薛华珍,王桂红;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8 |
颜戊利,毋福海,陈志澄;溪黄草袋泡茶和其茶水中微量元素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01期 |
9 |
张万峰!哈尔滨150040;中药溪黄草对小鼠肝癌H_(22)荷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0年06期 |
10 |
孙奎,董辉,曾汉英,鲁质博,安威,梅丹;单味溪黄草对小鼠移植性腹水型肝癌的防治效果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1 |
黎彧,刘敏锐;微波场协同提取溪黄草黄色素的研究(英文)[J];中药材;2005年04期 |
12 |
蔡岳文,袁亮,赖小平;溪黄草栽培技术[J];中药材;1996年06期 |
13 |
金人玲,程培元,徐光漪;溪黄草乙素的结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7年10期 |
14 |
陈林姣,屈良鹄,施苏华,李植华,赖小平;RAPD技术在溪黄草类原植物鉴别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06期 |
15 |
谢华娣,陈鸿珊;十味溪黄草颗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J];广东药学;2004年06期 |
16 |
林辉如;姚志雄;;溪黄草合剂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疗效简介[J];广东医学;1966年02期 |
17 |
李广义,宋万志,季庆义,王玉兰;溪黄草二萜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4年05期 |
18 |
陈晓,廖仁安,谢庆兰,邓锋杰;溪黄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0年03期 |
19 |
吴剑峰,刘斌,祝晨蔯,赖小平;溪黄草中2α-羟基熊果酸的提取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4年06期 |
20 |
刘斤秀;高慧敏;王智民;王维皓;付雪涛;;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