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DBA/1小鼠胶原性关节CIA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胶原诱发关节炎(CIA)的DBA/1小鼠模型,对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病理学变化分别予以分析,为相关药物疗效评价提供合适模型。
方法1、将牛Ⅱ型胶原与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在DBA/1小鼠尾根部2-3cm处皮内注射100μ1混合乳剂,3周后再重复注射等量乳剂。
2、观测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症状表现,如发病率、肿胀程度、炎症指数和体重等变化。
3、对中晚期发病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X线放射学检查。
结果1、在首次免疫后28d,胶原注射小鼠后足踝关节开始出现明显红斑,肿胀,体重下降,行动不便,39d肿胀厚度达到最高,随后逐渐消退,53d后(即再次免疫后32d时)到达较低值,呈时间依赖方式,严重的出现关节畸形,正常组无上述症状。
2、所有接种CⅡ和CFA的小鼠均发生了多发性关节炎,CIA模型组小鼠的CIA发生率为100%。
3、病理学结果显示,患病关节表现为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软骨和骨骼破坏等较为典型的RA变化;正常对照组小鼠均无上述表现。X线放射学检查显示关节面不光滑,软组织明显水肿。
结论采用DBA/1小鼠,通过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乳剂可成功诱导CIA模型,而且发生率为100%,该模型在发病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及X线放射学检查等方面,较充分模拟了人类RA的病变特征,适用于开展RA防治药物或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
目的通过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从不同时间点的症状表现、发病特点及病理学角度,研究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探讨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和机制,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作初步探讨。
方法选用DBA/1小鼠为实验动物,尾根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剂建立CIA关节炎动物模型,分别使用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给药进行治疗。通过临床指标和病理学检验结果等比较观察各组对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影响。
结果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组对胶原性关节炎小鼠关节肿胀具有抑制作用,明显改善小鼠的全身症状。与CIA模型组比较,经过单克隆抗体给药,可显著降低炎症指数和肿胀厚度,体重变化趋势不大,P<0.05为显著性水平,单克隆抗体组相对地塞米松组发病缓慢,症状减轻。病理学方面其作用明显,滑膜组织充血水肿明显改善,明显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翳形成。
结论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是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针对治疗靶点公认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抗炎作用良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部分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探讨
目的建立类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机制的DBA/1小鼠Ⅱ型胶原诱导的动物模型,观察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模型的治疗中血清IFN-γ、TNF-α和IL-4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从免疫学角度,探讨TCRαβ单克隆抗体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以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作为模型,单克隆抗体、地塞米松腹腔内注射治疗CIA模型。通过Luminex200液晶芯片分析平台鉴定微球的颜色来确定反应类型,而对反应的定量分析,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4的含量。
结果Luminex200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抗TCRαβ单抗组能抑制CIA小鼠血清TNF-α、IFN-γ水平,表明炎性因子在CIA过程中的变化。
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炎症过程,在单克隆抗体防治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抗TCRαβ单克隆抗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机理包括影响关节局部细胞因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调节异常免疫功能有关,减轻炎症损伤,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新药的研发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93.22
|
|
|
|
1 |
梁宜,吴翔;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镇痛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
2 |
杨小红,张伟程;雷公藤制剂的应用及其副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
3 |
方剑乔,阚方巨;电针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和抗体、IL—1β水平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4 |
胡永红
,翁庚民
,陆付耳
,赖先阳
,张明敏
,刘沛霖;雷公藤甲素诱导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的初步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3期 |
5 |
蔡颖;梁清华;杨波;谢薇;熊新贵;;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Annexin-1的表达[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年07期 |
6 |
李俊,徐叔云;抗炎免疫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某些进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2年03期 |
7 |
力弘,贾永锋,李端;雷公藤多甙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8 |
金涌,李俊,张运芳,徐叔云;小鼠Ⅱ型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的制备[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年06期 |
9 |
张玲玲,沈玉先,魏伟;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临床的关系[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年05期 |
10 |
金涌,李俊,张运芳,李常玉,徐叔云;阿克他利对Ⅱ型胶原性关节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年12期 |
|
|
|
|
|
1 |
詹红生;含药血清实验方法及其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应用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2 |
曹佩雪,梁光义,李霞,周飞,冼福荣;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情况下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的含量比较[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8期 |
3 |
万照宇,郭小平,韩烨,万功华,夏炳南,李淑芳,孙光春;复方七叶莲液对小鼠局部炎症的作用[J];贵州医药;2004年04期 |
4 |
梁光义,曹佩雪,徐必学,陈丹,李霞;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不同煎液中葛根素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1年05期 |
5 |
龚湛文,石任兵,刘斌;RP-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中黄芩苷和葛根素的含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6 |
蒙一纯,丁霞,贲长恩,郭顺根;中药血清药理学应用研究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7 |
韩海啸;李军祥;杨晋翔;朱陵群;刘大新;;赤芍水提物药物血清促HSC-T6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年01期 |
8 |
冯淑怡;李先荣;孙建宁;;连翘酯苷抗感染、解热作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10期 |
9 |
陈海琼;宋民宪;黄珍;;羟丙基-β-环糊精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11期 |
10 |
陈丽红,王强;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黄芩苷、小檗碱含量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05年04期 |
|
|
|
|
|
1 |
韦敏
,张天宇;B_(16)-BL_6黑素瘤细胞因子基因转移的免疫生物学意义[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5年01期 |
2 |
陈诗书;“瘤苗”——细胞因子转导人肿瘤细胞[J];生物工程进展;1999年04期 |
3 |
冯进波,许晓群,魏海明,刘文涛;脐血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免疫学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年01期 |
4 |
宋仕玲,龚作炯;细胞因子及其网络对肝纤维化的作用[J];人民军医;2003年10期 |
5 |
余丹凤,沈盛晖,张庚,胡马洪,周颖;醒脑静注射液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因子及肺部感染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年05期 |
6 |
杨小进,毛勤生,周新泽;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预防腹腔粘连及其机制探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
7 |
杨晓静;闫元奎;路强;;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8 |
张玥;侯玉芬;刘明;;炎性细胞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
9 |
施若非;李卫平;潘萌;罗邦国;李霞;郑捷;;伊曲康唑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机制[J];上海医学;2007年01期 |
10 |
周园;杜惠莲;王任群;;肺损伤中炎性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