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L-精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时肠屏障功能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任永锋  
【摘要】: 目的:Ⅰ:本研究通过复制Wistar大鼠严重腹腔感染模型,观察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肠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水平,研究严重腹腔感染时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程度、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NO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情况,以及应用左旋精氨酸(L-Arg)后对严重腹腔感染大鼠的治疗效果。 Ⅱ:通过观察L-精氨酸增强的肠外营养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浆D—乳酸水平的影响;比较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和非腹腔感染患者的血清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检出率,研究L-精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和纳米细菌的致病机制,阐明L-精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时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Ⅰ:将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①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plus puncture,CLP)建立严重腹腔感染模型;②ARG组:于CLP术后腹腔注射盐酸精氨酸(300mg/kg.d)。术后24h采血,留取血清,经显色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NO及iNOS水平;术后24h采集回肠组织标本,经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光镜下进行小肠病理学观察,检测肠上皮损伤指数;石蜡切片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显色,光镜下观察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并计数各组的凋亡指数。 Ⅱ:将2005年5月~2006年1月在南方医院普外科住院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40例,随机分为精氨酸治疗组(n=20)和常规治疗组(n=20)。精氨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盐酸精氨酸0.3g/(kg·d)静脉滴注,连续5天。同时选择15例非腹腔感染人群作为血纳米细菌检测对照。两组腹腔感染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四天采集静脉血,分析和检测:①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②SIR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③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④血纳米细菌的培养、茜素红染色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计算血纳米细菌阳性率。 所有数据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0.0版(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用(?)±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对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a=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Ⅰ、严重腹腔感染大鼠模型:①术后CLP组和ARG组大鼠血清NO水平分别为:(87.2±16.7umol/L vs 79.9±18.0umol/L,t=0.881,P=0.391),两组大鼠血清N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②术后两组大鼠血清iNOS水平分别为:(44.4±6.6U/L vs 30.6±7.4U/L,t=4.157,P=0.001),CLP组血清iNOS水平显著高于ARG组。③CLP组及ARG组术后均出现小肠黏膜病理损害,表现为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充血水肿;毛细血管充血;黏膜层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可见肠黏膜上皮脱落;少数可见出血与溃疡;浆膜层可见炎性渗出;测量两组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其分别为(4.18±0.38 vs 3.62±0.49,t=2.673,P=0.017),ARG组小肠黏膜病理性损害显著减轻。④术后两组大鼠小肠标本均可见肠上皮细胞凋亡,凋亡细胞胞核为棕褐色,呈固缩、断片状,主要位于绒毛顶部,部分位于隐窝,检测两组标本凋亡指数分别为:(14.94±1.83 vs 12.64±2.20,t=2.414,P=0.028),CLP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量较ARG组显著升高。 Ⅱ、严重腹腔感染患者:①患者一般资料:精氨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36.55±17.55 vs 37.45±9.54,t=0.201,P=0.842)、性别构成比(x~2=0.114,P=0.736)、原发疾病构成比(x~2=0.210,P=0.995)无显著性差异。②临床指标:精氨酸治疗组和并常规治疗组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vs 15%,x~2=0.173,P=0.677);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45±17.83dvs 13.75±17.10d,t=0.127,P=0.900),此二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③肠屏障功能指标: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入院时与术后第4天分别为:精氨酸治疗组(0.33±0.11 kEu/L vs 0.18±0.10kEu/L,t=8.360,P<0.001)、常规治疗组(0.31±0.09 kEu/L vs 00.27±0.11kEu/L,t=3.457,P=0.003);血浆D-乳酸水平,入院时与术后第4天分别为:精氨酸治疗组(4.13±0.79mg/L vs 2.77±0.75mg/L,t=9.240,P<0.001),常规治疗组(4.20±0.71mg/L vs 3.50±0.79mg/L,t=5.376,P<0.001)。术后第4天,精氨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相比较,血浆内毒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20.677,P<0.001),血浆D-乳酸水平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3.478,P=0.001),精氨酸治疗组水平较低。④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指标:严重腹腔感染患者SIRS评分,入院时与术后第4天分别为:精氨酸治疗组(2.65±0.75 vs 0.85±0.99,t=13.077,P<0.001)、常规治疗组(2.40±0.68 vs 1.55±1.00,t=6.474,P<0.001)治疗后较入院时显著降低;术后第4天,精氨酸治疗组平均SIRS评分和常规治疗组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25.417,P<0.001),精氨酸治疗组水平较低;术后第4天,精氨酸治疗组血清CRP分别为(27.99±21.81mg/L vs 48.18±22.23mg/L,H=5.927,P=0.015)精氨酸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⑤血纳米细菌检测:纳米细菌经茜素红染色后阳性标本可见桔红色颗粒,扫描电镜观察:阳性标本可见纳米细菌呈球形,部分聚集呈链状,直径约80~500nm。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血纳米细菌检出率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腹腔感染组65.2%vs对照组13.3%,x~2=9.886,P=0.002)。 结论:Ⅰ:L-精氨酸能降低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血清iNOS水平,减轻严重腹腔感染时肠黏膜上皮的损伤,减少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Ⅱ:严重腹腔感染可导致患者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L-精氨酸可减轻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维护肠屏障功能。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血纳米细菌检出率较高,可能与肠道纳米细菌移位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尚宏清,李非,张再兴,孙家邦;分次大剂量L-精氨酸腹腔内注射致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孙永波,李滨,高晓霞,马荣花,王萍,张慧民,周建波,于素芹;L-精氨酸治疗心绞痛和慢性心功能不全[J];新医学;1999年01期
3 霍玉庆,徐成斌,张杰,张彤,崔俊峰,尹春琳,金晓峰;L-精氨酸抑制高胆固醇饮食诱发的大鼠动脉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J];中国循环杂志;1999年01期
4 郭渝成,曾祖荫,雷鸣,张志高,吴强,陈敏,张碧霞,莫玲娜;高血压病(Ⅱ期)患者微血管改变及L-精氨酸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循环;1999年04期
5 刘宏雁,赵虹,吕国蔚,王维忠;缺氧耐受形成中脑内一氧化氮合成酶及L-精氨酸的变化[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沈仲元,费民毅;L-精氨酸对次极量运动试验中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年06期
7 韦建国,尹时华;L-精氨酸对肾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喻本桐,尹邦良,胡建国,杨一峰,唐敬群;L-精氨酸对体外循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9 陈小波,廖履坦;L-精氨酸、甘氨酸对顺铂所致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年02期
10 祁文秀;赵焕新;;L-精氨酸对家兔生理及失血性休克后尿量的影响[J];医学研究通讯;1999年03期
11 王玉霞;口服L-精氨酸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应用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11期
12 陈祥建,张启瑜,陈必成;早期应用L-精氨酸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2年04期
13 翁连进,甘林火,王士斌,蓝心仁;氨对L-精氨酸UV法测定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9期
14 赵秋玲,黄承钰,黄英,王俊芳,刘静;L-精氨酸诱导急性胰腺炎小鼠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15 孙文清,邹飞燕,吴孟津,王佐,谭小进,戴爱国,文芳;L-精氨酸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的影响[J];衡阳医学院学报(医学版);1997年04期
16 范咏梅,陈素明,戴爱国;L-精氨酸对慢性肺心病之心电图及血气的影响[J];衡阳医学院学报(医学版);1998年02期
17 孙永波,李滨,马荣花,高晓霞,边荣江,周建波,于素芹;L-精氨酸对36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1998年05期
18 韩永勤!333003,刘桂兰!333003,胡杰!333003;L-精氨酸对家兔急性脑缺血左室功能变化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19 蔡建志,吴松,吴熹;L-精氨酸-NO途径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年11期
20 王霞,许正宏,敖宗华,孙志浩,陶文沂;L-精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J];药物生物技术;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承堂;李锟;;严重腹腔感染时肠黏膜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俊微;邢汉前;张彬;钟志芳;颜丽;赵军;高登莲;王慧芬;;腹水双重滤过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严重腹腔感染1例[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定伟;胡红杰;严加费;王挺;徐晓武;王先法;牟一平;;CT导引经皮穿刺引流在复杂腹腔感染治疗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姜玉峰;岳茂兴;;解毒固本冲剂治疗腹腔感染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与基础学术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病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波;石学涛;李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A];山东抗癌协会普外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勤;雷澍;叶雪惠;;大黄蒽醌对腹腔感染大鼠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雷利荣;王焱林;贾宝辉;詹佳;宋学敏;王成天;;盐酸戊乙奎醚对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肺iNOS表达的影响[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俊玲;季良;赵宇浩;;肝硬化并发腹腔感染4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冀玲;冯立春;;腹膜透析患者腹腔感染时血清及透出液CA-125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闻英;李锟;吴承堂;张军花;郑永波;雷尚通;;严重腹腔感染早期肠黏膜病理损害的实验观察[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强;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免疫失衡与辨证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2 尹晓燕;5-氟尿嘧啶联合L-精氨酸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D];山东大学;2005年
3 胡劲涛;氧化损伤在低出生体重仔鼠发生代谢综合征过程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王庆志;兔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L-精氨酸的干预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程洪强;人IB和X型磷脂酶A2蛋白的去折叠和重折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卢岩;L-精氨酸对大鼠被动吸烟致宫内发育迟缓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黄新艳;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介导氟西汀抗抑郁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桂敏;呼吸节律中枢调控中学习和记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9 曹路;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喻文立;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永锋;L-精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时肠屏障功能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2 洪之武;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贫血的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甘林火;离子交换法从胱氨酸母液中提取L-精氨酸的研究[D];华侨大学;2004年
4 王挺;CT导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腹腔感染86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成红刚;腹腔感染大鼠肠粘膜通透性改变与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D];青岛大学;2011年
6 雷澍;大黄对腹腔感染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03年
7 周力纯;L-精氨酸对任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蔚晋斌;口服L-精氨酸对兔桡骨缺损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杨帆;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10 何晓鹏;左旋精氨酸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腹腔感染防治“三部曲”[N];健康报;2004年
2 李萌;腹腔感染也能殃及女性生殖系统[N];中国人口报;2006年
3 孙凤霞;辨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N];健康报;2006年
4 贾建军;检测一氧化氮 预防发展疾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5 王丹;南市区政协到社区送温暖[N];保定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王立实习生 张妍妍 记者 赵子慧;宣传赵宝成感人事迹共建和谐社会[N];南京日报;2008年
7 ;疼痛“痴心不移”[N];保健时报;2005年
8 龚怡 杨丽佳;损伤控制性外科模式以人为本[N];健康报;2006年
9 陈玉;转氨酶升高原因多[N];民族医药报;2005年
10 陆建辉;法院为何不同意“再审”[N];健康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