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环境冲击伤的伤情特点和治疗研究
【摘要】:
爆炸冲击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土壤、岩石、钢板等)向周围传播。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冲击伤可分为空气冲击伤、水下冲击伤和固体冲击伤。因传播介质的密度不同,可对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冲击伤的伤情产生明显的影响。通常传播介质的密度愈高,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愈快,传播的距离愈远,冲击伤程度也愈重。
特殊环境冲击伤主要是指高原冲击伤、水下冲击伤和坦克、装甲、舱室等有限空间内的冲击伤。高原冲击伤是指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地区的冲击伤。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海拔4000m的大气密度约为海平面的65%,大气压和氧分压约相当于海平面的61%,这种高原环境特点对冲击伤伤情有何影响,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几乎不可被压缩,水下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远较空气冲击波快得多,衰减更慢,传播的距离也更远,传播速度约为空气中的3~4倍,炸药水下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强度是其在空气中爆炸强度的3倍。同质量的TNT地面爆炸与水下爆炸相比,同距离的压力值可相差200倍左右。这种水下冲击波的物理特性对水下冲击伤伤情特点有何影响和如何进行针对性治疗也缺乏详细的研究。为此,针对未来局部冲突的热点地区,本研究重点探讨特殊环境冲击伤中的高原和水下冲击伤的伤情特点和治疗研究。
本研究在复制不同海拔高度大鼠高原冲击伤和犬、兔水下冲击伤模型的基础上,从大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不同层次上较系统地探讨了高原和水下冲击伤的伤情特点和治疗效果。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高原冲击伤的靶器官仍为肺,具有伤情重、发展快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伤情更为严重。肺损伤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水肿,其程度较平原冲击伤加重1~3级。海拔390m、3500m、4000m和5000m冲击波暴露的动物,重度和极重度肺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7%、43.3%、60.0%和73.3%,重度和极重度肺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6.6%、13.3%、33.3%和40.0%,死亡率分别为0%、0%、20%和40%,且死亡均发生在冲击波暴露后3h内。
2.高原(海拔4000m)冲击伤后,肺组织中IL-6、IL-10、TNF-a含量明显升高,HO-1mRNA表达明显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aO_2明显下降,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和HO-1在高原冲击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高原(海拔4000m)冲击伤后给予HO-1诱导剂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和地塞米松治疗可提高肺组织中IL-10含量,降低IL-6、TNF-a含量,HO-1mRNA表达增加,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降低,PaO_2升高。提示上述治疗措施可减轻肺部炎性反应,对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极重度肺冲击伤的治疗作用有限。
4.阐明了水下冲击伤的伤情特点。水下冲击伤的靶器官仍为肺,具有肺和肠道损伤发生率高、含液脏器(膀胱、胆囊等)损伤发生率低,肝脾等实质脏器损伤轻微,外轻内重表现更为典型和伤情重,死亡率高(31.58%)等特点。
5.提出了水下冲击伤的预警指标,凡水下冲击伤后出现呼吸窘迫、心动过缓、体温下降后不回升或无明显回升,提示伤情严重,这对群体水下冲击伤伤员的分类和救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水下冲击伤后给予复温、地塞米松、山莨菪碱及复温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治疗,可改善通气功能、生命体征和预后,其中以复温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治疗效果更好。
|
|
|
|
1 |
蒋和田,张新芳,李忠禹,谭颖徽,刘荫秋,赖西南;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损伤特点与早期救治关系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
2 |
龙千里,张文春;儿童急性颅脑伤的损伤特点及社区救治[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10期 |
3 |
胡洪涌;赵小伟;窦庆寅;刘国龙;;指伸肌腱止点形态特点与损伤分型及治疗方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年04期 |
4 |
刘志刚;王国君;张志新;王化刚;马洪顺;谭振钢;;伸指终腱的冲击实验研究及损伤特点[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97年Z1期 |
5 |
曹家树;刘乐;易志坚;张平;吴冲;孟宁波;;4.28胶济铁路客车相撞事故致骨关节损伤特点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0年09期 |
6 |
胡坚,周秦玉;儿童狼疮危重情况中系统损伤特点及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1996年05期 |
7 |
李若惠;杨顺秋;殷春红;;浅谈化学武器损伤的特点与救护[J];西南军医;2007年01期 |
8 |
王建华;周跃;闫仁福;马旭东;徐荪荪;颜艾;;醉酒后颅脑损伤特点及处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0年06期 |
9 |
乐秀鸿,柯文棋,杨军,吴英群;垂直受压下人体下肢骨骼损伤特点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7年01期 |
10 |
黄志宏,王子灿,李麟仙,王儒铎;钙和TXA_2在猫局部脑缺血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0年06期 |
11 |
汝小美,朱宝珍,刘秀珍,谢玲,杨怡,肖露,葛志良;照射后肥大细胞损伤特点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4年02期 |
12 |
林驰,韩行杰;水下冲击伤法医学鉴定1例[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
13 |
旷得旺;铁路行车中人体坠落损伤特点分析[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
14 |
汤钊猷;亚临床癌与普查[J];国际肿瘤学杂志;1979年01期 |
15 |
杜瑞生;术前放疗可切除直肠癌的Ⅳ期临床研究暂时分析[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6年02期 |
16 |
胡玲,劳绍贤,陈蔚文,王建华;胃癌癌前病变治疗研究的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6期 |
17 |
眭书魁,马秀清,董燕平,李占江,李绍英;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研究(上)[J];河北中医;2002年03期 |
18 |
刘克洲;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若干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2年02期 |
19 |
康焱;廖威明;袁振华;张珑涓;原向伟;雷磊;;人骨形成蛋白7基因重组35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8期 |
20 |
于树振;段会刚;宋凯亮;;女用摩托车交通事故中驾驶人员损伤特点分析[J];刑事技术;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