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免疫特性的影响
【摘要】:
目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CD4+ T细胞的一个重要亚群,具有免疫抑制性和诱导免疫无能两大功能特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和/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在维持机体免疫内环境稳定、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诱导移植耐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多着重于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对Treg的影响,而忽略了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在Teg诱导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拟探讨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型Treg免疫学特性的影响,求证间接识别方式在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的生成中是否存在关键作用。
方法取移植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y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通过磁珠分离获得CD4+CD25-Tcell。同时取供者PBMC于含重组人粒系-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rhgranulocyte-macrophage clone-stimulatin factor,rhGM-CSF) 75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nterleukin4,rhIL-4)25ng/ml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常规培养5d。收集培养4d后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并加入供者PBMC裂解液以使扩增的DC负载供者抗原共培养3d,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再将分离纯化的CD4+CD25-T细胞和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共培养5d;同时加入IL-2 10ng/ml、RAPA 20ng/ml促进细胞增殖并诱导特异性Treg生成,以Treg1表示。同时在Treg诱导生成时不加入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树突状细胞,而直接采用供者PBMC作为APC,通过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特异性Treg,以Treg2表示。并比较2种方式生成的Treg的免疫特性及诱导过程中细胞因子IL-2的分泌。
结果
1.通过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1生成率为62.4%,其增殖抑制率为63.5%;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生成的Treg2生成率44.4%,其增殖抑制率为45.8%。
2.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诱导过程中细胞因子IL-2的分泌也明显优于直接抗原识别方式。
结论
1.与直接抗原识别方式相比,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诱导生成的Treg的数量更多及免疫特性更强。
2.间接抗原识别方式较直接抗原识别方式在诱导过程中能产生更适量的IL-2以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92
|
|
|
|
1 |
赵雪云;不同虫荷血吸虫病患者的抗原识别模式[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8年02期 |
2 |
朱平;T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和免疫治疗[J];白血病.淋巴瘤;2004年05期 |
3 |
何维;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年10期 |
4 |
Carel JM
,孙凯;B细胞的双重抗原识别[J];国际免疫学杂志;1993年05期 |
5 |
张进平,熊思东;抗原识别中的危险模式[J];生命的化学;2003年01期 |
6 |
蓝恭涛;T细胞抗原识别MHC限制的发现[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7 |
安华章;张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J];科学观察;2009年02期 |
8 |
李晓伟;刘宏;吴雄飞;徐述雄;;不同抗原识别方式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Treg免疫特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02期 |
9 |
胡明铅;蔡继业;;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
10 |
马大龙,吴励,劳者歌,庞建,孙英,龙振洲,R. Burger,M. J. Sessler,T. F. Meyer;用重组DNA和免疫学技术定位研究抗人C3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点[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