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及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摘要】:
软骨损伤或缺失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由于软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性限制了其自身的修复能力,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组织工程方法为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利用支架材料为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分泌提供空间架构,形成类似正常软骨组织的结构,并行使功能。本实验研究了无支架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IGF-1和bFGF对软骨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及软骨形成的影响,并采用组织工程方法,以聚羟基乙酸和藻酸盐为软骨细胞支架,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进行了组织学比较研究。
实验一 无支架体外软骨构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在无支架条件下软骨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软骨形成能力。
方法: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软骨细胞,低速离心,在离心管底部形成直径约3mm,厚约1mm的软骨细胞团块,加入含10%FBS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分别于4、8和12周中止培养,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化学分析。结果:细胞团块较培养初始体积有增大变化,8周到12周时,外观呈半透明软骨样,HE和阿尔新兰染色显示保持软骨细胞形态,位于软骨陷窝中,陷窝周围及陷窝间有酸性粘多糖合成,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现,GAG含量分析显示软骨细胞保持增殖活性和基质合成能力。结论:软骨细胞团块能够为软骨细胞提供类似支架的三维生长环境,形成软骨样组织。
第四军区大学博士学位论X
实验二 bFGF对软骨细胞增殖和基质形成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比FGF)对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
质合成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软骨细胞,与1.2%藻酸钠混合,
细胞浓度 10’/ml,经注射器滴入 125tnM的 CaCI。溶液,形成软骨细胞/藻酸钙
凝胶微球,用含 10%FBS的 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ong/ffil、10ng/thl、50ng/ffil和 100ng/inl浓度的 bFGF。14天中止培养,进行
生物化学分析。结果:ong/ml、10ng/inl、50ng/inl和 100ng/ffil bFGF浓度组体
外培养14天后,单个微球的DNA总量平均为3.4pg、4.7pg、6石卜g和6.spg,
GAG平均含量为15.4qg、20石卜g、29.7pg和对.lpg,单位DNA的GAG含
量为4.47、4.39、4.50、4.55pg/pg。结论:bFGF明显促进了软骨细胞的增殖,
GAG合成总量也得到明显提高,但单位DNA的GAG合成量无明显变化,表
明bFGF对软骨细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细胞增殖方面。
实验三 bFGF对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的影响
【摘要l 目的:复合bFGF和软骨细胞进行裸鼠皮下移植,研究bFGF对体内软
骨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软骨细胞,与1.2%藻酸钠及
50ng/ml的 bFGF混合,抽入注射器,加入 125InM的 CaCI。溶液,细胞终浓度
5 X 10’/ml,立即行裸鼠背部皮下注射移植,每个部位注射 0.sml,对照组不加
bFGF。分别于3、6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化学分析。结果:6周时,
附加 bFGF组形成成熟软骨组织,而对照组软骨仍处于未成熟阶段,GAG含
量测定显示实验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FGF在体内软骨的构建中,
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提高软骨形成速度。
实验四!GFl、bFGF对藻酸盐微球中兔耳弹性软骨细胞增殖活性
和基质合成的影响
【摘要】目的:利用藻酸盐微球体外培养兔耳弹性软骨细胞,观察IGFl、bFGF
对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的影响及协同作用效果。方法: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
软骨细胞,与1二%藻酸钠混合,细胞浓度10’/Inl, 经注射器滴入125InM的
CaCI。溶液,形成软骨细胞/藻酸钙凝胶微球,用含 10%FBS的 DMEM培养液
体外培养,对照组不加生长因子,实验 A、B、C组分别加入 25ng/ml IGFl。
-3-
第四旱区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0ng/ffil bFGF和 25ng/thl IGF*60ng/thl bFGF,14天后中止培养,采用生物
化学方法分析微球中的细胞DNA和GAG总量。结果:对照组、IGF-l组、
bF份组和K3FK3F-1 +b+bF他组单个微球的DN A总量分别为3.spg、3.6pg、6.2卜g
和6.4pg,GAG含量分别为15.spg、23.spg、29.opg和38.gpg。结论:这项
研究表明IGF-l和bFGF对软骨细胞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IGF-l可以提高
细胞GAG合成总量,但并不促进软骨细胞增殖,而bFGF主要体现在细胞增
殖方面,IGF.l与bFGF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效果明显好于因子的单独应用,
细胞增殖明显,GAG的含量也明显增加,表明不同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会产
生更理想的软骨形成条件。
实验五 聚羟基乙酸和藻酸盐复合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
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聚羟基乙酸和藻酸盐复合软骨细胞修复关节骨软骨复合缺
损的效果,探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的可行性。方法:酶消化法从成年
新西兰免关节软骨获取软骨细胞,SX10’/ml密度接种到可降解的聚羟基乙酸
支架上或复合
|
|
|
|
1 |
;让昨天告诉今天:组织工程研究的学术与技术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7期 |
2 |
李军政;陈就好;江东新;陈伟南;黄建民;刘志;陈文弦;;组织工程化软骨的低温保藏[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25期 |
3 |
孙安科,裴国献,周国平,陈文弦;改良以聚羟基乙酸为支架同种异体组织工程化塑形软骨的构建[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
4 |
孙安科,裴国献,陈文弦;聚羟基乙酸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同种异体甲状软骨缺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年05期 |
5 |
欧阳彬;范卫民;马益民;刘锋;;壳聚糖、Ⅱ型胶原和PGA三种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比较研究[J];江苏医药;2007年09期 |
6 |
宋鸿;陈炜;;兔关节软骨细胞在藻酸盐凝胶中体外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7 |
赵斌;郝彤;邢更彦;张仲文;;软骨细胞微载体(Cytodex-3)平板三维培养扩增的实验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年03期 |
8 |
王晋平;庞永刚;赵大庆;张龙芳;刘志;孙永柱;崔鹏程;;不同浓度藻酸钙复合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
9 |
倪云峰;李小飞;刘源;雷战军;卢强;;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混和培养体内成软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6期 |
10 |
常嘉,马绪臣,魏明洁,王晶,焦岩涛;兔髁状突软骨细胞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体系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2期 |
11 |
王建,杨志明,解慧琪;离心管内组织工程软骨培养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11期 |
12 |
陈润良;刘磊;田卫东;王涛;李声伟;;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藻酸盐凝胶体内成软骨分泌Ⅱ型胶原的代谢功能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0期 |
13 |
杨林;武延格;纪玲;王正;Walter Weder;;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对组织工程气管软骨力学强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年02期 |
14 |
刘玲玲;田晋洪;;兔耳软骨细胞与聚羟基丁酯-聚丙交酯复合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
15 |
赵斌;郝彤;邢更彦;张仲文;;软骨细胞三维培养扩增与液态凝胶复合构建软骨的实验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09年08期 |
16 |
李殿威;周强;郭平;宋磊;刘涌;;压应力对组织工程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
17 |
王建,周跃;组织工程软骨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年06期 |
18 |
李忠,杨柳,陈光兴,林炎水,段小军;绿色荧光蛋白在组织工程关节软骨构建中的示踪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0期 |
19 |
李忠,杨柳,林炎水,陈光兴;胶原凝胶包埋软骨细胞接种骨胶原基质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J];四川医学;2005年10期 |
20 |
毛艳;张西正;;软骨组织工程中细胞外基质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