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GMP信号通路在变形链球菌致龋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摘要】:
龋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口腔感染性疾病之一。变形链球菌( Streptococcus mutans, S. mutans)是人类龋病的主要致病菌,其致龋毒力因子主要表现在对牙面的粘附和利用碳水化合物产生多糖以及产酸、耐酸。含有GGDEF结构域的蛋白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bis-(3’-5’)-cyclic dimer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di-GMP)的合成。c-di-GMP已被证实是原核细胞信号转导中一类新的第二信使,它的作用涉及生物膜的形成、毒力因子的表达、细胞间的通讯、激发免疫系统的应答等多个方面,是细菌生存和代谢的关键性调节因子之一,但其在变形链球菌中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外源性c-di-GMP对变形链球菌致龋过程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为防龋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第一部分:外源性c-di-GMP对变形链球菌致龋过程影响的初步研究
对生物膜影响的研究: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形成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不同浓度的外源性c-di-GMP作用于生物膜48 h,将生物膜进行染色,乙醇/丙酮混合液显色,使用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观测生物膜形成量的改变,等质量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同时在离体牙的新鲜釉质片上形成变形链球菌生物膜,200μM的c-di-GMP与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作用于生物膜48 h,扫描电镜观察结构的改变。结果c-di-GMP处理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细菌排列无明显规律,细胞外基质减少,提示200μM的c-di-GMP可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
对产酸、耐酸影响的研究:外源性c-di-GMP与生理盐水分别加入至含变形链球菌UA159菌液的不同pH的BHI培养基中,精密数显酸度计测终末pH值,以pH的差值(△pH)表示产酸结果,比较两组△pH,分析c-di-GMP对变形链球菌UA159产酸能力的影响;在pH=5的培养液中孵育2 h,以孵育前后细菌存活数量的比值评价细菌耐酸能力。结果: c-di-GMP处理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产酸、耐酸能力明显下降,提示c-di-GMP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耐酸能力。
对胞外多糖形成能力影响的研究:将变形链球菌UA159厌氧培养,外源性c-di-GMP与生理盐水分别加入至变形链球菌培养液中培养24 h,用等同培养基体积的蒸馏水洗2次,将3次上清液合并作为水溶性胞外多糖,水洗后的菌胞中加入等体积0.5 mol/L NaOH洗3次,合并上清液,作为水不溶性胞外多糖。上述两部分上清液各取1.5ml,加入3倍体积无水乙醇,4℃过夜,离心后弃水相,将沉淀分别在等体积的蒸馏水及0.1mol/L NaOH中溶解,用蒽酮法分别测定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含量,在OD620比色,以葡萄糖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UA159合成的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含量,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干预组生成水不溶性糖的量明显减少。提示外源性c-di-GMP对变形链球菌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对唾液包被的HA表面黏附的影响:选取荧光标记物BCECF/AM标记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UA159,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SHA)模拟口腔中的牙面情况,外源性c-di-GMP与生理盐水分别与荧光标记的UA159菌液,SHA共同孵育30分钟,于荧光酶标仪上以激发波长485 nm、发射波长535 nm测定各孔,扣除阴性对照的结果作为测定的荧光值。按照公式计算黏附率,比较两组的区别。结果: c-di-GMP处理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粘附能力明显下降。综述上述各结果,提示外源性c-di-GMP对变形链球菌的致龋特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能力,因此可以单独也可以与其它的抗龋制剂联合应用控制龋病,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防龋方法。
第二部分:外源性c-di-GMP防龋的动物实验研究
选用20 d龄的SD大鼠感染致龋菌,并饲以致龋饲料2000 #诱龋成功后,分别用适量外源性c-di-GMP、氟化钠水溶液、0.9%的氯化钠给大鼠施药,用唾液取样细菌培养记录大鼠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量、龋齿记分观察外源性c-di-GMP在动物口内对致龋菌的生长繁殖以及对龋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以氟化钠为阳性对照。结果:实验中大鼠食物、水消耗,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保证了各组大鼠所受致龋攻击性相同。药物处理期间,大鼠口腔黏膜未见红斑、肿胀等异常表现。提示外源性c-di-GMP没有明显毒性,同时,发现外源性c-di-GMP处理组大鼠咬合面龋及光滑面龋齿计分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但是大鼠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定植数量未见明显差异,提示了c-di-GMP作为未来新型防龋途径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变形链球菌gcp基因失活菌株的构建、鉴定及致龋特性研究
以前期研究中pMD19T-gcp为模板, PCR扩增873bp的gcp基因内部序列,连接T载体后将该内部片段定向插入自杀载体pVA8912,酶切鉴定,发现PCR产物及插入片段大小与预期值相符,表明成功构建了打靶载体pVA8912/gcp;将鉴定正确的质粒转化变形链球菌UA159株,挑取阳性克隆,提取基因组DNA,用PCR结合酶切鉴定发现gcp基因失活株基因组中gcp基因内部成功插入了打靶载体片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变形链球菌gcp基因失活株,为该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厌氧培养变形链球菌gcp基因失活株,在不同时间点测定OD600值,绘制生长曲线,发现gcp基因失活株和野生菌的生长曲线无显著性差异,表明gcp的基因失活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
将gcp失活菌和野生菌菌悬液转入无菌的96孔酶标板中厌氧培养48h,黏附菌使用结晶紫溶液染色,乙醇/丙酮混合液显色,测量OD575值,以定量反映生物膜形成量。结果发现gcp失活菌生物膜形成量显著低于野生菌,表明gcp可能与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有关。
荧光标记gcp失活菌和野生菌,与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粉末共同孵育后,测定羟基磷灰石沉淀的荧光值,比较粘附率的差异,发现gcp失活菌的黏附率(45.33%±6.35%)低于野生菌(64.05%±6.73%),差异有显著性(P 0.05);说明gcp可能对变形链球菌与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的黏附有关,对这种黏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总之,本研究证明变形链球菌内部存在c-di-GMP信号通路,该通路介导变形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及在离体牙釉质表面的黏附,外源性c-di-GMP具有降低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产酸、耐酸、体外黏附等特性。上述结果为揭示变形链球菌黏附致龋的分子机理以及建立新的防龋途径提供了实验依据。
|
|
|
|
1 |
贺长历,王铎,金洁;变形链球菌免疫防龋的研究进展[J];上海口腔医学;2003年03期 |
2 |
姜颖;杨锦波;刘天佳;谭红;黄定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
3 |
岳松龄;;龋病的免疫学研究(上) 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之十三[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年01期 |
4 |
陈舟,刘天佳,杨锦波,庄姮,黄晓晶;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
5 |
姜葳;梁景平;;变形链球菌耐酸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
6 |
张侬;舒睿;付云;陈周焕;;母亲患龋与婴幼儿龋病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30期 |
7 |
樊明文;局部应用变聚糖酶(Mutanase)对鼠龋病的作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1年03期 |
8 |
杨德琴;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氨酶的结构和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年03期 |
9 |
程睿波;陈旭;刘淑杰;张晓芳;张光和;;白屈菜提取物抑制变形链球菌的实验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3期 |
10 |
姜颖;张铁柱;杨锦波;刘天佳;陈坤;;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黏附力的影响[J];广东牙病防治;2008年09期 |
11 |
徐小娟;刘英志;林静俐;;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
12 |
汪喻忠,刘建国,樊明文;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
13 |
刘浩,姜广水,卞继峰,刘贤锡,孙继军,王晓华;含变链菌SBR基因的双启动子质粒pCN-SSIE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检测[J];上海口腔医学;2005年05期 |
14 |
刘斌;叶志海;;特异性卵黄IgY对变形链球菌的抗黏附效应[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15 |
肖刚;郭青玉;李睿;吴军正;邓晓红;张铁良;;寡核苷酸转化变形链球菌方法的筛选[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
16 |
赵英姿;宫雁冰;;口腔白色念珠菌与主要致龋菌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年03期 |
17 |
陈玉;张晓芳;朱剑东;;中药白芨抑制变形链球菌的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年08期 |
18 |
王小华;姜广水;吴钦贞;姜萍萍;耿昭;张冰;;重组GBR蛋白免疫动物的实验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3期 |
19 |
冬梅;茶与防龋[J];广东牙病防治;1996年S1期 |
20 |
陈舟,刘天佳,刘建国,黄晓晶,庄,杨锦波;不同龋敏感人群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检测[J];口腔医学研究;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