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抗艾滋病药物的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所有的抗病毒药物都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甚至导致抗病毒治疗的中断,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开始后短时间内即会发生,因而要达到治疗效果,必须始终关注,及时采取包括更换治疗方案等在内的应对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
研究目的
1、通过对上海市2009-2013年纳入免费ART项目的872例艾滋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了解该市艾滋病流行现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预测今后流行趋势,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分析上海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为今后开展规范化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总结上海市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纳入免费ART项目的872例艾滋病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定期进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和实验室评估。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和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共收集艾滋病患者报告872份,其中男性735例,女性137例,男女比例接近5.3:1;年龄集中于30~49岁段人群,低龄和高龄者有增多的趋势;职业以娱乐服务行业最多(23.74%),其次为家政待业(16.97%);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同性传播占54.93%,提示MSM人群的高危险性,值得关注。
2、872例接受免费ART的艾滋病患者中,死亡52例,79例合并其他慢性感染,服药依从性为74.66%,治疗方案以AZT+3TC+EFV为主(53.95%),197例更换治疗方案,绝大多数病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治疗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高于治疗前。
3、在872例艾滋病患者中有722例(82.80%)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常见的短期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症状(35.67%)、皮疹(15.14%)、骨髓抑制(11.14%)、疲倦(5.05%)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7.80%)等,中长期不良反应有脂肪重新分布(5.62%)、外周神经炎(6.88%)、肝毒性(5.50%)等。其中含AZT的治疗方案以消化系统症状、贫血的发生率较高,含D4T的治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体形改变、脂肪重新分布,含EFV和NVP的治疗方案与皮疹、肝毒性间有一定的特异关联性。
结论
1、上海市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以同性性传播感染途径为主,感染例数逐年迅速上升,应引起政府和各参与防治人员的高度重视,对MSM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扩大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覆盖面,提高MSM人群的主动检测意识。
2、上海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规模逐年扩大,多数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明显,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较好,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免疫重建效果,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艾滋病的治疗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提示采取提高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漏服药物的次数、减少中途停药的时间、及时开展免疫细胞的检测、适时更换治疗方案等措施,就可能增加治疗成功的概率,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3、上海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能够好转,大多数不良反应在可耐受范围内;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皮疹及肝功能损害等,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危及生命,需即时更换药物。提示应加强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处理,保证抗病毒治疗顺利进行。
|
|
|
|
1 |
周宏灏;药物不良反应及监测[J];中国医师杂志;2000年08期 |
2 |
徐蜀远,李汉彝,季晓丽;药物不良反应分类的新方法[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1期 |
3 |
林燕鸣,郑鲁波;药物不良反应对死亡病例影响的调查[J];河南医药信息;2000年11期 |
4 |
刘安祥;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J];西北药学杂志;2000年01期 |
5 |
杨金玉,刘晓峰;药物不良反应294例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2年05期 |
6 |
赵香兰;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J];广东药学;2002年05期 |
7 |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测验题(第三套题)[J];成都医药;2002年04期 |
8 |
赵文萍,朱胤龙,张云霞;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机理浅议[J];陕西中医;2003年01期 |
9 |
郗兆骅,袁锦华,王月军;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浅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年05期 |
10 |
李杰;某基层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状况[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1期 |
11 |
陈惠娟;谈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督工作及其反思[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3年05期 |
12 |
蔡永宁;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察[J];成都医药;2003年05期 |
13 |
周江霞,唐志华;8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分析[J];医药导报;2003年03期 |
14 |
刘劲威;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与预防[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年11期 |
15 |
蒋宇利,冯琳,欧宁;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年04期 |
16 |
张鲜利;翟力;;我院2002年药物不良反应25例分析[J];沈阳部队医药;2003年06期 |
17 |
李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处方药;2004年02期 |
18 |
张春实,杨文波,李晓丹;门诊128例药物不良反应退方分析[J];吉林医学;2004年02期 |
19 |
钟绿萍;浅谈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5期 |
20 |
张铁军,李清萍;7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