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抑制白细胞粘附改善心梗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研究
【摘要】: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近年来逐年增高,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占各种心脏病之首。在缺血性心脏病机制研究中发现,除冠状动脉狭窄以外,目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也被认为是致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冠脉微循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诊治及预后中的重要作用也日趋体现。麝香保心丸在冠脉慢血流的临床研究中已证实可缓解冠脉慢血流患者的胸闷症状及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相关作用机制目前仍尚不明确。故可提出设想:麝香保心丸是否可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其相关可能的机制又是什么?这些研究内容都是本实验所期望能解决的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无呼吸机支持急性心肌梗死造模联合脂多糖诱导建立小鼠模型,观察麝香保心丸改善小鼠心梗及脂多糖诱导后外周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包括微循环流速、白细胞滚动及粘附、微血管直径、微循环开放数目、血管渗透性改变),同时探讨其机制,为今后临床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研究方法:选取60只雄性C57小鼠,其中10只为假手术组,其余50只开胸前降支结扎制备急性心梗模型,术中及术后死亡5只,存活45只。一周后予心脏彩超检测,发现有5只小鼠LVEF≥45%,予排除实验组,余40只小鼠LVEF45%,提示造模成功。将余下40只心梗造模成功小鼠予腹腔注射脂多糖(2mg/kg)30分钟后,均可见微循环血流变慢,提示心梗联合脂多糖造模成功。将此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MI+LPS组和不同剂量麝香保心丸干预组。与假手术组10只共同纳入研究。假手术组和MI+LPS组予PBS干预,不同剂量麝香保心丸干预组分别为(低剂量:6mg/ml;中剂量:12mg/ml;高剂量:24mg/ml)。经图像数字化采集后使用IPP(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离线分析各组间小鼠提睾肌微循环异常的差异(包括以下指标:微循环流速、白细胞滚动及粘附、微血管直径、微循环开放数目、血管渗透性),同时流式分析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及CD62L表达的改变。结果:1、小鼠无呼吸机支持急性心肌梗死造模,死亡及未成功有10只,造模成功有40只,注射LPS后,均可见微循环血流缓慢,提示心梗联合LPS造模成功率达80%。2、与假手术组相比,MI+LPS组显著降低微循环流速,下降可达78%(p0.05);减少微循环开放数目达33%(p0.05);增加白细胞滚动,MI+LPS组白细胞滚动数是假手术组的4.8倍(p0.05);增加白细胞粘附,MI+LPS组白细胞粘附数是假手术组的7.9倍(p0.05);增加微血管渗透性,MI+LPS组血管渗透性比值是假手术组的1.7倍(p0.05);而微血管直径无明显变化。3、与MI+LPS组相比,不同剂量麝香保心丸干预组均可显著改善微循环障碍,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的微循环流速分别是MI+LPS组的4.43倍、4.76倍及4.8倍(p0.05);增加微循环开放数目,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的微循环开放数目分别是MI+LPS组的1.32倍、1.36倍及1.40倍(p0.05);并能降低白细胞滚动及粘附至微循环内皮表面,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分别降低白细胞滚动为26%、34%及36%,减少白细胞粘附为80%、82%及83%(p0.05);降低微血管渗透性,低、中、高剂量干预组血管渗透性比值分别下降26.3%、28.9%及34.2%(p0.05);高剂量麝香保心丸干预组微血管直径是MI+LPS组的1.04倍,提示高剂量麝香保心丸可扩张微血管直径(p0.05)。4、与低剂量干预组相比,高剂量干预组微循环流速是低剂量干预组的1.08倍,微循环开放数目是低剂量干预组的1.05倍,降低白细胞滚动13.8%,提示高剂量干预组在改善微循环流速、减少白细胞滚动及增加微循环开放数目方面优于低剂量干预组(p0.05)。5、经流式分析发现:药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显著降低,而CD62L表达增加(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联合LPS可有效诱导小鼠提睾肌微循环障碍发生;2、麝香保心丸干预可显著改善小鼠心梗联合LPS后微循环障碍;3、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增加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62L表达进而减少白细胞的粘附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