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浆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
【摘要】:
胰腺癌是目前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简单、方便的检查手段,特别是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是造成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的重要原因。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个基因的改变有关,包括原癌基因K-ras的激活及抑癌基因p53、p16、DPC4基因的失活等,基因诊断有望给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带来突破。近年来研究从胰腺穿刺活检组织、胰液、十二指肠液和粪便等标本中检测到频繁的K-ras基因突变,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等也引起广泛关注。但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限于传统的基因表达、序列测定、突变和多态性分析等,只适用于少数样品的测定,操作步骤多且费力,不便于自动化。因此,本研究设计采用采用基因突变寡核苷酸芯片技术检测胰腺癌K-ras基因及p53基因点突变,旨在探讨K-ras、p53基因突变检测及联合应用对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筛选出适合临床应用的高效、简便、快捷的胰腺癌诊断方法。
材料与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25例胰腺癌患者和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采集新鲜组织标本和外周血标本,分别提取肿瘤组织DNA和外周血浆游离DNA,PCR扩增后,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检测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浆中K-fas基因第12、13、61密码子及p53
中文摘要
基因第 5、7外显子点突变,并与肿瘤标记物 CA-9比较,评价其
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l、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为76刀%
(19/25),外周血血浆游离 DNA中 K-ras基因突变率为 52.0O
(I3/25),二者均可见于肿瘤早期,慢性胰腺炎患者手术切除组织
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20%门乃),外周血浆游离DNA中未见
K-ras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变以第 1外显子第 12密码子突变为主,
也发现少数第 2外显子第 61密码子突变;胰腺癌患者血浆 K-ras基
因突变与血浆CA-9联合检测阳性率960(24/25),高于单独检
测卜性率…<0*5)。
2、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P53基因突变率为32.0%(S/25),外
周血血浆游离DNA中的3基因突变率为20.0%(5/25),p53基因突
变在H、IV期胰腺癌患者发主率高,与1、11期患者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慢性胰腺炎患者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及外周血浆游离
DNA中未见K1as基因突变:P53基因无明显突变热点,其突变形
式有多种,以GC—AT碱基转换为主(87.5%,7/8);胰腺癌患者P53
与K-I’S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并可明显提高其特异
度。
结论:l、胰腺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高,可出现于早期
患者,检测血浆游离DNA中K-ras基因突变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初步筛选提供了手段。联合检测血浆K{as基因突变与血浆CA19习,
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2小53基因突变在胰腺癌患者发生率较高,且与病理分期有关,
检测p53基因突变特异性强,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肿瘤的临床过
程及预后。联合检测p53基因与K{as基因突变敏感性明显提高,
2
中文摘要
并可明显提高胰腺癌诊断的特异性。
3、寡核苦酸芯片检测K{as基因、p53基因突变操作简单快捷。
支全可靠、敏感性高,并能同时明确突变类型,具有较高临床应用
价值。基因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将为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
诊断开创一个新局面。
|
|
|
|
1 |
金锡尊,王亚洲,王树卿,王文臣,罗维;银染SSCP检测胰腺癌P_(53)基因的异常[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7年02期 |
2 |
魏喆强;朱明月;;22例胰腺癌中P53蛋白的表达与意义[J];哈尔滨医药;2009年05期 |
3 |
郭树斌;杨红;陆星华;钱家鸣;伍东升;;k-ras基因寡核苷酸芯片的研制及在胰腺癌组织中检测应用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年03期 |
4 |
汤永辉;石欣;卫文俊;程张军;高乃荣;;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BRAF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
5 |
郭树彬;杨红;陆星华;钱家鸣;刘军波;陈琳洁;王升启;;胰腺癌抑癌基因P16、DPC4寡核苷酸芯片点突变及缺失的应用[J];临床内科杂志;2007年06期 |
6 |
王海波,杨光,吴德全;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研究近况[J];黑龙江医学;2003年01期 |
7 |
刘进,薛新波;VEGF和p5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
8 |
方裕强;胰腺癌及胰腺炎患者的抗p53自身抗体[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7年02期 |
9 |
郁斯清;吴裕炘;唐振铎;徐家裕;;胰腺癌的诊断[J];国际消化病杂志;1981年04期 |
10 |
杨福钧;;胰腺癌的早期诊断[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
11 |
孟济明,沈茜,张洪富,吴月琴,姚光弼;胰腺癌组织抗原提取及临床检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12 |
宫轲,伍福乐;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进展[J];江苏医药;1988年06期 |
13 |
沈魁;;胰腺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J];腹部外科;1988年03期 |
14 |
傅德良;神经紧张素调节人体胰腺癌的生长[J];国际外科学杂志;1993年06期 |
15 |
胡先贵,唐岩,刘瑞,王本茂;提高胰腺癌的切除率[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4年06期 |
16 |
奚美芳,张启春,郑穗生,陈阿娜;31例胰腺癌的CT诊断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7 |
王沛,张耀圣;第6讲胰腺癌[J];中国临床医生;1994年10期 |
18 |
李增灿,陈频佳,侯朋,陈田,李杨,孟庆峰;超声引导下介入并中药治疗胰腺癌8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年08期 |
19 |
郭萍,李宜辉,赵晓晏,胡扬腾;测定血清HA、ⅣC对诊断胰腺癌意义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1999年02期 |
20 |
卢延!100029;胰腺癌的CT与MR诊断新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