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疏胶囊抗肝纤维化的动物研究和临床观察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的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明确提出了肝纤维化完全有可能发生逆转,因而,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中医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途径,多层次,整体调控,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前期实验已证实木疏胶囊能明显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预防治疗可降低血清纤维化相关酶,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有效地干预大鼠肝纤维化,并证明其机理可能与抗氧化、抑制肝脏TIMP-1表达而减少胶原合成,促进降解有关,本研究是在这样的结论基础上,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角度研究木疏胶囊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揭示其对肝纤维化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抗纤维化机制,同时也观察其临床疗效,从而为木疏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以期为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和临床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选择。
[实验方法]
一、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各组于实验第1天皮下注射40%CCL_4 0.5ml/100g体重,以后每4d皮下注射40%CCL_4油溶液0.3ml/100g体重,连续8周。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木疏胶囊预防组和治疗组,鳖甲软肝片预防组和治疗组。预防实验造模同时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每天蒸馏水灌胃,木疏胶囊预防组木疏胶囊3.125g/kg/d溶于5ml蒸馏水后,分2次灌胃,鳖甲软肝片预防组鳖甲软肝片0.625g/kg/d溶于5ml蒸馏水后,分2次灌胃,治疗实验于造模结束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蒸馏水5ml/d,分2次灌胃,木疏胶囊治疗组木疏胶囊3.125g/kg/d溶于蒸馏水5ml后,分2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285.5
|
|
|
|
1 |
张蒙,苏映军,陈璧,汤朝武;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2 |
杜爱玲
,吴永义
,陈明;慢性肝病TNF-α、HA、SF联检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年04期 |
3 |
肖光明,姚细安,连粤湘,吴茂盛,刘远煌,雷春亮;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年01期 |
4 |
潘新福,张栩,张洁;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年03期 |
5 |
刘预;肿瘤坏死因子在内毒素所致肝损害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4年01期 |
6 |
潘勤聪,钱湘绮;血白蛋白、血脂和电解质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0年24期 |
7 |
王要军,孙自勤;肝窦内皮细胞与肝纤维化[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6年03期 |
8 |
陈凯红,刘海肃,沙安莉,裴豪;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年02期 |
9 |
薛建亚;白细胞介素8与肝病[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9年01期 |
10 |
宋建新,阮秋蓉;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1998年03期 |
|
|
|
|
|
1 |
翁山耕,冷希圣,魏玉华,彭吉润,郑恩涛,程继华,张佑彬,吕建锋,杜如昱;改良法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1期 |
2 |
凌曦,常立非,任佰玲;肝硬化与骨钙素等相互关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1998年07期 |
3 |
毛庆民,朱铭,万峰春,梁管州;血清HA RIA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9年01期 |
4 |
李东;肝纤维化逆转研究近况[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3年01期 |
5 |
徐进梅,吴海玮,吴观陵;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细胞因子的网络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4年04期 |
6 |
李锋;硒与肝纤维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3期 |
7 |
汪晖;彭仁琇;;当归素对四氯化碳肝损害的保护作用[J];湖北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8 |
王爱民,王宝恩,杨跃伟,张云斌,江龙安,李培建,杜双存;实验性肝纤维化明胶酶B基因表达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8年05期 |
9 |
毛志强;94例肝硬化患者血钙测定结果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1996年01期 |
10 |
孙自勤,权启镇;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3年04期 |
|
|
|
|
|
1 |
叶红军,高永生,王丽英,肖红,计秀生,潘春芝,冯雪梅;血清Ⅲ型前胶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3年02期 |
2 |
彭安国,陈东风,冷思仁,徐有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8期 |
3 |
王宝恩;肝纤维化的诊断与严重度评估[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年04期 |
4 |
王建芳;肝纤维化检测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关系的探讨[J];江苏医药;1999年02期 |
5 |
曾凡杰,刘璐,朱建衡,黄鹰,王媛,刘文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J];铁道医学;1999年03期 |
6 |
金丽华,徐克成;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
7 |
孙守才,刘光炜;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8 |
久太;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C、HA和LN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西藏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
9 |
袭柱婷,单长民,姜学连,栾希英,李珂珂;三棱、莪术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12期 |
10 |
史丽云,梁国庆;中药复方治疗肝纤维化及腹水的电镜实验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