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伐他汀钠对外源性溶血磷脂胆碱诱导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摘要】:
目的:本文利用离体及在体大鼠心脏,研究LPC诱导的心肌损伤以及普伐他汀钠对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LPC的损伤及普伐他汀钠的保护机制,为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内容和方法:根据以上目的,本研究分成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外源性溶血磷脂胆碱所诱导的离体大鼠心脏出现的心肌损伤及普伐他汀钠对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健康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体重300-400g,随机分为2组,LPC损伤组(L组)和普伐他汀钠预处理组(P组)。按Langendorff法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L组:心脏稳定后,首先用正常Krebs-Henseleit(K-H)液连续灌注30min,接着用含有5μmol/L LPC的K-H液灌注5min,最后再用正常K-H液连续灌注30min;P组:心脏稳定后,首先用含400μg/ml普伐他汀钠的K-H液灌注30min,接着用含有5μmol/L LPC和400ng/ml普伐他汀钠的K-H液灌注5min,最后再用含400ng/ml普伐他汀的K-H液灌注30min。观察下述指标的变化:1、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舒张末期内压(LVEDP)、心率(HR)、冠脉流量(CF);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3、取心肌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显微结构。
第二部分观察外源性溶血磷脂胆碱所诱导的在体大鼠心脏出现的心肌损伤,及普伐他汀钠对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探讨。健康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300-400g,随机分为2组,LPC损伤组(L组)和普伐他汀钠预处理组(P组)。经右侧颈动脉插管入左心室,与BIOPAC多道生理信号记录系统连接,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肢体Ⅱ导联心电图。L组:动脉插管后,心脏搏动达到稳定状态,静脉给予5mmol/L外源性LPC(2ml/kg);P组:提前给予大鼠普伐他汀钠(3.6mg/kg/天)灌胃2周,同法给予外源性LPC。观察下述指标的变化:1、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①LVSP、±dp/dtmax、LVEDP、HR;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静脉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生成量的变化;3、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细胞情况。
结果
1、离体和在体实验中,给予外源性LPC后,L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受到显著影响:±dp/dtmax、HR下降,LVEDP升高,CF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持续时间延长(P均<0.05);与L组相比,P组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显著升高了±dp/dtmax及HR,降低了LVEDP,增加了CF,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P均<0.05)。
2、给予外源性LPC后,两组冠脉流出液中心肌酶漏出量均升高(P<0.05);与L组相比,P组显著降低了心肌酶的漏出量(P<0.05)。
3、HE染色:L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血管周围及肌纤维间疏松、水肿,可见片状肌浆溶解,间质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并有肌间出血现象;P组心肌排列较为整齐,心肌细胞轻度肿胀,间质炎性细胞少,肌间出血现象少。
4、在体实验中,给予外源性LPC后,L组静脉血中hs-CRP、E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L组相比,P组静脉血中hs-CRP、ET水平显著下降(P<0.05)。
5、TUNEL染色显示,给予外源性LPC后两组均可见凋亡细胞,与L组相比,P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外源性LPC作用于大鼠心脏可以导致心肌损伤,普伐他汀钠可以减轻这种心肌损伤的程度,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继而改善心功能。
|
|
|
|
1 |
张斌,陶祥,葛卫红,李虎;普伐他汀钠致心率减慢[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年04期 |
2 |
蔡健,冯继明,潘晴秀;普伐他汀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效果观察[J];上海医药;1997年09期 |
3 |
崔进,孙爱华;普伐他汀钠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4 |
林斌;RP-HPLC法测定普伐他汀钠片含量、含量均匀度及其有关物质[J];广东药学;1998年04期 |
5 |
林淑英,戚文航,赵光胜,邱惠丽;普伐他汀钠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6 |
杜友爱;溶血磷脂胆碱在缺血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J];心脏杂志;1998年03期 |
7 |
李力兵;;普伐他汀钠对外源性溶血磷脂胆碱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0期 |
8 |
马相如,张春玲;普伐他汀钠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年05期 |
9 |
蔡晓萍,闭媛媛;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用普伐他汀钠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10 |
杜友爱;溶血磷脂胆碱对缺血心室肌电生理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年01期 |
11 |
邹筱冬,梅克治,孙爱华;老年冠心病患者强化降脂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4年02期 |
12 |
邓鸣,薛洪源,刘会臣,曹丽霞;普伐他汀钠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06期 |
13 |
谭志荣;欧阳冬生;周淦;郭栋;陈尧;肖昌琼;彭亮;陈豪;陈英;张利;韩仰;周宏灏;;简单灵敏的LC-MS/MS方法检测人血浆中普伐他汀的浓度[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13期 |
14 |
杨俊毅;何丽;周静;蒋学华;王玉君;;普伐他汀钠片和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13期 |
15 |
王勇;王丹;;试述如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伐他汀钠胶囊的溶出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
16 |
胡盛松;胡雪雁;谭峻英;;普伐他汀钠肠溶小丸的制备[J];中国药师;2010年02期 |
17 |
杨亚勇;邓雪萍;;普伐他汀粗品结晶母液回收工艺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年06期 |
18 |
袁晓利;高志刚;;应用普伐他汀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24期 |
19 |
韩利畴;;普伐他汀钠对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降脂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6期 |
20 |
邓鸣;刘会臣;;普伐他汀在模拟体内酸碱环境中的稳定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