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本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通过研究补肾活血法对PD患者运动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脑神经递质DA水平、肌张力、运动并发症、美多芭用量等指标的影响,以达到优化PD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副作用的目的。
【方法】
①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按标准纳入120例PD患者,其中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以补肾活血颗粒配合美多芭治疗,对照组单用美多芭治疗。前3个月为双盲观察,后6个月为揭盲后观察。在入组后及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进行UPDRS, PDQ-39, PDSS,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记时运动试验、十米折返运动试验和美多芭用量等的测量、评分与记录。对其中60例PD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均采用EFG分析仪和Myotonometer(?)肌肉状态测试系统进行测量。
②采用多元线形广义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重复测量的线性拟合数据模型,分析“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运动”、“记时运动”、“睡眠评分”等结局指标的影响因素。
【结果】
①治疗组(补肾活血组)的UPDRSⅢ,十米折返和记时运动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在随访期内UPDRSⅢ和起立时间等具有显著性(P0.01)。记时运动中治疗组可见双手运动次数增加,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UPDRSⅡ, PDSS和PDQ-39的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5个维度评分,在治疗过程中均有明显下降(P0.05)。PDQ-39中社会支持、交往等维度无组间差异性(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改善(P0.01),有效率达85.50%。
②治疗组DA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部分患者DA水平略微上升,但与治疗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期内治疗组患者左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双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均有改善(P0.05),其中肱二头肌具有显著差异(P0.01)。最大自主收缩状态时两组间比较均没有差异性(P0.05)。
③治疗组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症状位置性障碍等并发症改善显著(P0.01),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的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部分患者美多芭用量减少,主要分布在H-Y分级2~3级,对照组出现药量增加的情况。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出汗、便秘,排尿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④在本课题研究中,“UPDRSⅡ”、“UPDRSⅢ”、“起立时间”等指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H-Y”(P0.01)。“十米折返行走时间”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H-Y”(P0.05)。“睡眠评分”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P0.05)。“左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P0.01);“右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病程”(P0.05)。
【结论】
①治疗组PD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率较对照组显著,且疗效稳定。治疗组PD患者的中医证候显著改善,有效率达85.50%。补肾活血法能明显改善P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睡眠状况,并从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多方面提高生存质量。
②补肾活血法能显著提高PD患者脑内DA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增高的症状。
③补肾活血法可显著减少PD患者运动并发症(汗多、便秘、排尿障碍症状)的发生,减少美多芭用量,减轻美多芭的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补肾活血法“减毒增效”作用逐渐显现。
④在本课题研究中,PD患者“H-Y”、“美多芭用量”为“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试验”、“睡眠评分”等疗效指标的共同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277.7
|
|
|
|
1 |
韩娟,鲍远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
2 |
王一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中医辨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3 |
李军艳;杨明会;窦永起;赵冠英;;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J];北京中医药;2008年04期 |
4 |
张晓霞;吴之煌;冯耀辉;;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2008年09期 |
5 |
李学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震颤麻痹症的临床体会[J];包头医学;2000年03期 |
6 |
张保平,姜秀云,金杰;郑绍周辨治震颤麻痹的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4期 |
7 |
窦永起,杨明会,刘毅,王炜;抑颤汤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行为及M和DA受体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11期 |
8 |
李军艳;杨明会;赵冠英;;试论肾虚血瘀是帕金森病的基本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9期 |
9 |
蒲小平,李晓蓉,李慧浓,屠鹏飞,宋志宏,李长龄;肉苁蓉成分campneosideⅡ对神经毒素MPP~+诱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3期 |
10 |
邓建中,齐进兴,李玉岭,王献,李文昌,陈品,屈宝华;帕金森氏病患者免疫状态改变的研究[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
|
|
|
|
1 |
赵永生;自拟通督除颤汤治疗老年颤证33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
2 |
周华青;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5期 |
3 |
韩娟,鲍远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
4 |
鲍远程,方向,张波;柔肝化瘀中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
5 |
刘昌盛;肖冰;吕淑霞;;帕金森病营养防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
6 |
汪远金,申国明,王钦茂;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7 |
鲍远程,周厚广,汪瀚,张波,陈怀珍,杨兴涛,王艳昕,王晓汤,徐国存;抗震止痉胶囊合谷胱甘肽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抗氧化酶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8 |
李刚,陈建宗,梁红娟,张贺龙,姬统理;培补肝肾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及黑质单胺类递质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9 |
王一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中医辨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10 |
陈建宗,江文,吴宝仁,刘学俊;平颤1号口服液治疗帕金森病4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