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渐进性、不完全可逆的呼吸道气流受限性疾病,随着空气环境的持续恶化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该病已成为危害全球民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短、活动耐力降低等。由于该病具有慢性迁延、易反复发作、治疗效果欠佳、病情不可逆进展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患者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目前相关研究多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传统的心理干预,缺乏系统、可操作的心理干预模式,而且更少涉及开发患者积极情绪及正性力量的心理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心理护理的质量。因此,本研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象,以焦虑、抑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为切入点,在对其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基于传统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构建有针对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并通过临床干预试验,验证该模式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为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目的
1.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构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2.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干预模式,并通过实施临床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改善情况,以验证心理干预模式的效果,为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护士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供系统、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案。
方法
1.以西安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为研究工具,评价研究对象的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状况。
2.在现况调查、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传统心理干预与积极心理干预相结合,且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的心理干预模式,并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临床干预,验证心理干预模式的有效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用的统计学方法有:χ2检验、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取检验水准为双侧0.05,即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
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现状
1.1.1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2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存在焦虑情绪者59例,占总调查人数的27.6%,其中,轻度48(22.4%)例,中度10(4.7%)例,重度1(0.5%)例;存在抑郁情绪者100例,占总调查人数的46.7%,其中,轻度抑郁66(30.8%)例,中度抑郁34(15.9%)例;存在抑郁情绪的10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同时合并焦虑情绪,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共患率为25.2%;患者的焦虑总粗分为36.55±9.51,抑郁总粗分为40.56±7.80,均高于国内常模,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2主观幸福感:214例患者中,主观幸福感得分低于常模均值(男:75分,女:71分)者141例,占总调查人数的65.9%;主观幸福感得分男性为68.55±11.73,女性为66.51±15.84,均低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观幸福感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患者主观幸福感得分与焦虑、抑郁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41和-0.654;P0.05)。
1.2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2.1影响患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有病情和抑郁,其中,Ⅲ、Ⅳ级病情(OR=9.026,95%CI:2.547~31.992)和存在抑郁情绪(OR=28.628,95%CI:9.433~86.880)均为患者合并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
1.2.2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自评经济压力、焦虑和主观幸福感,其中,年龄70岁(OR=0.120,95%CI:0.025~0.588)、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OR值分别为0.224、0.007和0.028,95%CI分别为0.067~0.752、0.001~0.045、0.005~0.163)、主观幸福感较高(OR=0.110,95%CI:0.037~0.328)均为患者合并抑郁的保护因素,而自评经济压力较大(OR=4.864,95%CI:1.177~20.104)和存在焦虑情绪(OR=141.474,95%CI:27.635~723.792)为患者合并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
1.2.3影响患者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病情、自评经济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抑郁,其中,Ⅱ级及以上病情(Ⅱ级病情和Ⅲ、Ⅳ级病情的OR值分别为6.618和3.607,95%CI分别为:2.494~17.898和1.446~9.001))、自评经济压力中等及以上(中等经济压力和较大经济压力的OR值分别为5.927和3.889,95%CI分别为2.435~14.428和1.498~10.098)、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3.855,95%CI:1.739~8.543)和存在抑郁情绪(OR=4.593,95%CI:2.025~10.414)均为患者主观幸福感较低的危险因素。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心理干预模式
以传统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及方法为基本依据,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现状为主要目标,构建适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由宣泄疗法、心理社会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及放松疗法组成的传统心理干预方法和由三件好事法、表达感谢法、你的最美好时光及充实生活练习组成的积极心理干预方法;干预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40~50分钟;住院期间采用面对面个体心理干预,出院后采用电话干预。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3.1对焦虑情绪的影响:干预前后,对照组焦虑得分为:49.56±8.48VS48.86±7.60,试验组焦虑得分为:47.91±5.80VS41.72±4.78,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焦虑得分干预后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干预前后,对照组抑郁得分为54.62±7.01VS53.79±6.28,试验组抑郁得分为54.53±8.41VS45.78±5.8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抑郁得分干预后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干预前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总分为61.50±10.60VS62.26±8.04,试验组主观幸福感总分为62.75±9.54VS78.94±6.2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主观幸福感总分干预后提升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患者“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9.44±1.61VS12.59±1.16)、“对健康的担心”(8.84±2.41VS11.88±2.32)、“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5.16±3.14VS19.09±1.7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3.63±2.61VS17.38±1.50)、“松弛与紧张”(13.44±3.53VS17.94±2.40)5个因子分干预后均较对照组(8.59±2.08VS9.24±2.02;8.65±2.91VS9.65±2.23;14.15±3.59VS15.09±2.83;12.94±2.00VS12.74±1.69;13.82±4.09VS14.09±3.35)提升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精力”因子上,与对照组(17.21±3.66VS17.06±2.77)相比,试验组(17.44±4.58VS19.56±3.53)干预后的得分无明显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较严重;主观幸福感较低。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与其焦虑、抑郁情绪均呈负相关。
3.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为病情和抑郁。
4.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自评经济压力、焦虑和主观幸福感。
5.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病情、自评经济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抑郁。
6.基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且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构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