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西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
1.比较硝苯地平缓释片与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拉西地平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炎症因子、内皮细胞功能、微循环状态、血管功能(外周阻力、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改变。
2.探讨老年EH患者内皮细胞功能与年龄、血脂、动态血压参数及炎症因子的关系。血管功能(外周阻力、大动脉顺应性)与年龄、血脂、动态血压参数、炎症因子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颈动脉IMT与年龄、血脂、动态血压参数、炎症因子、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功能(外周阻力、大动脉顺应性)的关系。
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轻、中度老年EH患者106例,随机分为硝苯地平组(n=53)与拉西地平组(n=53)。
2.干预方式:老年EH未经治疗者或已经治疗者需先停药2周,后分别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日)和拉西地平片(4mg,1/日),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如果血压控制不佳,2周后更改首选药物剂量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2/日)和拉西地平片(6-8mg,1/日),如果血压仍控制不佳,2周后联合降压治疗加用利尿剂吲达帕胺(2.5mmg,1/日)。
3.检测指标:血液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生化、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等;血管功能及结构性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均进行甲襞微循环、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TPR)、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和颈动脉IMT检测。
4.回归分析:对老年EH患者内皮细胞功能与年龄、血脂、动态血压参数及炎症因子的关系;血管功能(外周阻力、大动脉顺应性)与年龄、血脂、动态血压参数、炎症因子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以及颈动脉IMT与年龄、血脂、动态血压参数、炎症因子、内皮细胞功能及血管功能(外周阻力、大动脉顺应性)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硝苯地平组与拉西地平组动态血压参数的比较:
1.1血压、心率水平:治疗后24hSBP、DBP、PP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4hHR硝苯地平组显著增加(P0.05),拉西地平组无明显改变,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1.2血压平稳性:治疗后收缩压平滑指数(24hSISBP)拉西地平组显著增加(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1.3昼.夜血压节律:治疗后夜间血压下降率(△SBP)拉西地平组显著增加(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非勺型血压节律拉西地平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2.拉西地平组与硝苯地平组炎症因子、内皮细胞功能的比较:
治疗后hs-HRP两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IL-6硝苯地平组改变不明显(P0.05),拉西地平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vWF硝苯地平组改变不明显(P0.05),拉西地平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3.拉西地平组与硝苯地平组血管功能的比较:
3.1微循环状态:治疗后形态积分、流态积分和总积分拉西地平组显著降低(P0.05),而硝苯地平组改变不明显(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3.2血管阻力:治疗后TPR两组均显著降低,但拉西地平组降低更显著(P0.05)。
3.3大动脉顺应性:治疗后ABI、PWV均改变不明显(P0.05),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4.拉西地平组与硝苯地平组血管结构的比较:
颈动脉IMT:治疗后IMT两组改变均不明显(P0.05),但两组相比P=0.076。
5.老年EH患者治疗前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5.1内皮功能:治疗前老年EH患者vWF与PP、LDL、Age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8.161、2.480和2.607,P均0.05;治疗后AvWF与APP、药物干预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691、-1.330, P均0.05。
5.2血管阻力:治疗前老年EH患者TPR与PP、24DBP及vWF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5.946、9.792和1.245,P均0.05;治疗后ATPR与ΔPP、 Δ24DBP及药物干预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3.716、11.051和-9.448,P均0.05。
5.3大动脉顺应性:治疗前老年EH患者PWV与Age、24hSBP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8.436和10.345,P均0.05;ΔPWV与Δ24hSBP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8.605,P0.05。
6.老年EH患者治疗前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颈动脉IMT: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老年EH患者治疗前颈动脉IMT与年龄、LDL-C、24hSBP、IL-6、VWF相关;治疗后颈动脉AIMT与Δ24hSBP、AIL-6、AvWF相关,P均0.05。
结论:
1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比较,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拉西地平具有更持久、平稳的降压效果,而且拉西地平除降压作用以外可以进一步强化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状态、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IMT增厚,改善血管结构功能,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老年EH患者血管功能的改变早于血管结构的改变,在早期可以通过检测内皮细胞功能、微循环状态和血管的阻力的改变,更早的检测EH疾病的进展,预防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
|
|
1 |
郭冀珍,钱文琪,孙冰,徐慧莉;拉西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肾脏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8年01期 |
2 |
徐凯建,吴文惠,葛兰波,吴琳华,孙考祥,陆义成;国产与进口拉西地平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比较[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
3 |
罗长荣;拉西地平对肺心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年08期 |
4 |
刘海宁,刘锡强,耿庆信,张兴华;拉西地平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4期 |
5 |
王文,孙瑞成,张会东,邓卿,赵晓玲,张元曦,韩慧民;拉西地平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1996年02期 |
6 |
徐凯建,吴琳华,孙考祥,陆义成,樊宏伟,葛兰波,吴文惠,金锐,刘红梅,游天童;国产与进口拉西地平片剂人体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6年05期 |
7 |
邓兵,王宏保,戚秀卿;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拉西地平的降压疗效[J];铁道医学;2001年05期 |
8 |
段延吉,张超,季雅娇;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研究[J];中国处方药;2003年12期 |
9 |
吴杰;拉西地平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性评估[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3期 |
10 |
刘玉松,邹德玲;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年02期 |
11 |
刘宏君,刘娜妮,梁燕芬;拉西地平合并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高血压100例[J];广东药学;2003年02期 |
12 |
王常荣,张贺功,王业涛;拉西地平引起精神抑郁1例[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
13 |
孙兴昌,陶萍,徐成斌,张朝阳,楚建民,吴彦;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5年02期 |
14 |
姚富和,刘洪霞,孙兆武;拉西地平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1998年08期 |
15 |
黄抒伟,沈法荣,张文姚,沈亚平,金宏义,叶萌,于澎;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肾的保护作用[J];浙江预防医学;1998年11期 |
16 |
张淑华,崔文达,张瑞红;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探讨[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年09期 |
17 |
贺中黎;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105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1年03期 |
18 |
方国全,严卫国,沈莉莉;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J];首都医药;2001年04期 |
19 |
林曙光,陈鲁原,张端伟;拉西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1997年03期 |
20 |
张孝忠,彭整军,肖莎,郑淑华;拉西地平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及单纯高血压的疗效[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