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L-90量表的中国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及30年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竞争的愈发激烈、社会不公平现象和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断发生,中国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心理障碍、神经性疾病等心理疾病患者约占病人总数的40%,心理相关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两成以上,因此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民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承担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大数据”项目2015年正式启动,本研究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负责数据整理及分析工作。以PEM(Psychological Elevation Management,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为平台,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为调查工具,对我国辽宁、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陕西、湖南、山东、山西、河北、广西等12个省市12384例正常成年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与1986年常模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中国人群30年心理健康特征变化情况,为提高中国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研究发现中国人群群SCL-90量表的10个因子得分总体分布和严重程度基本相似,均值在1.23~1.66之间,未发现有明显峰值出现。但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寝食状态,中度症状比例较其它因子较高。2.对调查对象12个社会人口学变量分析发现,女性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5),18~44岁年龄阶段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p0.05),不同户籍在总得分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中,丧偶、离异、再婚等非正常婚姻状况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未婚和初次结婚的居民,有宗教信仰的居民得分明显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居民(p0.05),异地分居居民得分显著高于未分居居民(p0.05),在幼年抚养方式比较中无人抚养方式得分最高,在健康状况比较中后天患有疾病状态显著高于其他状态(p0.05)。3.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宗教信仰、幼年抚养状况、健康状况等6个变量是影响中国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其中变量“性别”OR值为1.182(p=0.001),学历层次中哑变量“初中及以下学历”OR=2.262(p0.001)、“大专及本科”OR=1.262(p=0.003);宗教信仰OR值为1.493(p0.001);幼年抚养状况各哑变量父母抚养OR=0.196(p0.001)、母亲抚养OR=0.414(p0.001)、父亲抚养OR=0.453(p0.001)、祖辈抚养OR=0.399(p0.001);在健康状况变量中健康OR=0.290(p0.001)有统计学意义。4.与1986年常模比较发现,在性别比较中,2015年男性偏执得分略高于女性外,女性在其它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与1986年常模相比有所不同,当时男性除了恐惧因子得分低于女性,其它得分均高于女性,但仅有强迫、恐惧、精神病性存在性别差异;1986年的年龄阶段结果显示,除了躯体化外其它因子得分集中在18~29岁之间。而2015年研究结果显示除躯体化、寝食状态以及恐惧外,其余因子得分最高则落在30~39岁组。主要结论:1.中国人群目前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寝食状态中度症状比例较其它因子较高。因此在这些方面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心理健康维护意识以增进心理健康促进。2.从社会人口学的角度出发,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宗教信仰、幼年抚养状况和自身健康状况是影响中国人群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女性、青壮年、学历层次较低者、有宗教信仰、幼年无人扶养、后天患有疾病的中国人群,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与1986年常模比较,男性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因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而女性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下降。青年人的普遍心理问题相较于30年前推后了10岁,现阶段30~39岁组成为高压力人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