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颅颈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相关脑组织供血障碍从而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重症脑血管病是一种导致患者重度神经功能损害,并且常伴有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功能严重障碍的急性脑血管事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而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护和治疗,其急性期的救治策略直接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急性脑卒中发病后,75%以上的患者伴有血压升高,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58%-81%患者在发病前有高血压史。因此,血压管理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救治的基本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血压升高可以导致脑病、心脏并发症以及肾损伤,在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中还可引起血肿扩大、加重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引起再出血。然而,降压幅度过大可通过降低脑灌注压从而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缺血的程度,也会明显提高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再出血、死亡、致残的风险。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控一直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有的支持降压治疗,有的反对降压治疗,有的还是中性结果,并且这些研究的患者群排除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或者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均不能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此外,国内外指南均因临床证据的缺乏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以指导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策略,使得临床医生常常无所适从。【研究目的】1.探究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不同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下一步设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前期理论依据。2.比较个体化降压方案(入院水平下降10%-15%)与常规降压方案(缺血性脑卒中:收缩压超过200 mmHg启动降压;自发性脑出血:收缩压超过180 mmHg启动降压)在伴有血压升高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分析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压波动特点,探究血压变异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联系。【研究方法】1.回顾性地纳入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连续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总结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时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入院24小时收缩压变化率,比较不同收缩压下降幅度的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和严重不良预后发生率的差异。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用于临床结局的评定。2.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联合陕西省内其他25家区域中心医院作为参与单位共同开展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Controlling Hypertension After Severe Cerebrovascular Event,CHASE)。计划纳入500例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至干预组(即个体降压组)和对照组(即常规降压组)。个体化降压组的患者入院收缩压≥150 mmHg即启动降压,目标2小时内将收缩压控制于130-180 mmHg之间并且在入院水平上下降10-15%。常规降压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缩压20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200 mmHg;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180 mmHg,即启动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降至≤180 mmHg。本试验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90天时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用改良Rankins量表进行评价(3-6分代表无法独立生活或死亡,用以定义―不良预后‖)。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出院时的不良预后、出院时的残疾程度,以及发病9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3.基于CHASE试验数据库,将两个试验组的患者合并成一个队列,从急性期(入组24小时,acute phase)和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ubacute phase)两个时间阶段来研究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选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作为反映血压变异性的主要指标,还计算了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um)、最低值(minimum)、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平均实际变异度(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建立3种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变异度与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对30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入院收缩压与出院时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率(mRS评分5-6分)成―V‖型模式。入院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改良Rankin评分的三维曲面模式图呈现盆地样地形,入院血压在120-140/70-80 mmHg水平左右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较好,血压过低或过高与之相比预后均较差。入院24小时收缩压据入院水平下降超过15%的重症脑血管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血压下降幅度未超过15%的患者(P=0.016)。2.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有16029例患者在26家区域中心医院进行入组筛选,最终500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试验过程中有5例患者要求退出研究,12例患者经质量监督与控制委员会审查不符合入组标准而剔除,最终共有483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个体化降压组242例,常规降压组241例。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接受个体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其发病90天的不良预后发生率降低2.3%,但两种血压管理方案对于预后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比值比:0.89;95%置信区间:0.47–1.19;P=0.222)。在次要终点事件中,个体化降压治疗与出院时较低的NIHSS评分显著相关(β估计:-0.13;95%置信区间:-0.2至-0.03;P=0.009)。而在其他次要终点事件中,如发病90天Barthel评分、出院时不良结局、出院GCS评分、出院Barthel评分,两组均无显著差异。在发病90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90天死亡率方面,两组均无差异。3.入组24小时的收缩压平均值(mean)、最高值(maximal)、最低值(minimal)、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入组第2天至第7天的收缩压最低值、SD、CV、ARV、SV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不良结局显著相关。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的死亡率随着亚急性期(入组第2天至第7天)SD水平的升高也阶梯状上升。入组24小时舒张压的变异度也与3个月不良结局无关,而入组第2天至第7天舒张压的变异度与预后显著相关。【研究结论】1.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血压过低和过高均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入院24小时血压下降幅度过大可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CHASE试验表明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患者,在入院的水平上收缩压降低10%至15%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是安全的,可改善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但是未能显著降低发病3个月的不良结局发生率。3.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亚急性阶段保持血压平稳、减少剧烈波动是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尤其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