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
【摘要】:
本文利用最新的国际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 ICOADS),对北太平洋以及东亚海域海雾的发生频率进行了分析,并对海雾发生时的多种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格距的(北太平洋上格距为2°×2°,东亚海域为1°×1°)的小方格上,计算“海雾发生相对频率”,进而对研究海域内的海雾频率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详尽的刻画。
利用1909至2008年(共100年)的资料对北太平洋上海雾发生频率的分析表明,海雾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海域,从北海道至千岛群岛,延伸到阿留申岛以南海面的带状海域是海雾的频发地带,最高海雾频率在40%以上,其次为中国近海和日本海海域。低纬度海上海雾频率几乎为零。4月至8月是北太平洋上发生海雾较为频繁的季节,海雾频率大值区随季节变化而移动。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受到海雾的影响,但海雾主要发生在黄海,以及东海和渤海的部分海域。4至7月是海雾频发的季节,雾季中海雾频率逐渐增大,6月时黄海西北部即山东半岛以南海域最大频率达到20%。进入8月后,整个海面上海雾频率突然降低到5%以下。从时空变化上来看,从南至北雾区有逐渐延迟的特点。
在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海域的若干条重要航线上,对海雾频率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为海上航运提供安全保障信息。另外还使用1982至2008年的ICOADS资料,对海雾发生时的风向、风速、气温和露点温度差、气海温差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当海上能见度小于1000m时,千岛群岛以东海域和我国近海风向主要以南风为主,其次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大洋上风速在3至6级之间,黄海上风速略小,多数在3至5级之间。不论在哪个海域,海雾发生时气温接近于露点温度,甚至有部分低于露点温度,表明空气中湿度较大,水汽含量多。海气温差是影响海雾发生的重要物理因素。通过对27年上万次海雾报告分析,给出了海雾过程中不同海域上气海温差的范围分布。研究表明,北太平洋千岛群岛以东海域上气海温差多在- 1℃至3℃之间,冷暖流是海雾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近海海面上适合海雾发生发展的气海温差介于- 1℃至2℃之间,在岛屿、陆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雾过程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