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内外流一体化飞行器动态特性研究
【摘要】:基于三维非定常RANS(Reynolds Averaged Navier Stokes)方程和SA一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高超声速内外流一体化飞行器动态特性研究。空间方向上的离散采用具有二阶精度的Roe格式,非定常流动求解采用“双时间步”(Dual-time-step)方法的隐式LU-SGS格式。在Etkin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小振幅强迫振动下的俯仰、偏航和滚转三方向直接阻尼导数的强迫简谐分析方法,并发展了包括交叉导数、交叉耦合导数在内的多种动导数辨识方法。
为了验证数值方法的可靠性,本文针对HBS(Hyper Ballistic Shape)外形和Finner标模,数值模拟了小振幅强迫振动下的非定常流场特性及气动力/力矩特性。通过对强迫运动过程得到的气动力迟滞曲线辨识出相应的动态稳定性参数(动导数),分析了减缩频率、子迭代步数和网格规模对动导数辨识结果的影响。通过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验证了非定常流场计算和动导数辨识方法的可靠性。
本文在搜集X-51机体/推进一体化飞行器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功能强大的CAD软件Catia生成了类X-51外形的三维几何数模。针对类X-51外形开展了进气道堵塞和进气道通流两种外形下的定常和非定常流场数值计算,分析了两种外形下的静态气动特性。在此基础上,以定态流场作为非定常流场计算的初场,对小振幅强迫振动下的进气道堵塞和进气道通流两种外形开展了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采用基于Etkin非定常气动力模型所发展的多种动导数辨识方法对两种外形的非定常流场数据进行动导数辨识,给出了进气道堵塞和通流两种外形下的俯仰、偏航、滚转阻尼导数和交叉导数,并对两种外形下的计算结果开展了初步分析。
|
|
|
|
1 |
叶正寅,杨永年,陈迎春;有地面干扰的动导数计算方法[J];飞行力学;1998年03期 |
2 |
赵忠良,任斌,黄叙辉,余立;跨超、高超声速风洞模型动导数试验技术研究[J];航空学报;2000年01期 |
3 |
杨志勇;浅析动导数对飞机大攻角动态特性的影响[J];洪都科技;1992年01期 |
4 |
赵忠良,任斌,黄叙辉;SDM 标模大攻角动导数试验[J];航空学报;1998年02期 |
5 |
赵忠良,任斌;1.2m 风洞大攻角动导数试验技术[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8年01期 |
6 |
刘伟,瞿章华;强迫振动法求解偏航阻尼导数[J];推进技术;1998年03期 |
7 |
孙海生;96型低速大攻角动导数试验系统[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9年01期 |
8 |
许可法,何龙德,李明娟,程淑华;大攻角风洞自由飞动导数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1993年08期 |
9 |
汪清;风洞模型自由翻滚实验动导数辨识方法[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1年04期 |
10 |
和争春,汪清,蔡金狮;自由振荡风洞实验获取的随振幅变化的动导数的应用问题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
11 |
黄达,李志强,吴根兴;大振幅非定常实验数学模型与动导数仿真实验[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9年02期 |
12 |
龚卫斌;时差动导数风洞试验技术[J];航空学报;1995年04期 |
13 |
史志伟,吴根兴;基于非定常气动力建模的动导数仿真实验[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14 |
刘伟,沈清,张鲁民,张涵信;钝倒锥体动导数数值工程模拟[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5 |
张国富;非定常超音速侧滑机翼的升力、力矩系数及动导数的数值计算[J];航空学报;1981年03期 |
16 |
杨恩霞,苗志滨,刁彦飞;飞行器动导数测试装置的设计[J];机械工程师;1999年11期 |
17 |
詹德来;战术弹动导数计算[J];弹箭与制导学报;1994年01期 |
18 |
杨恩霞,孔凡凯,刁彦飞;大攻角动导数支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19 |
陈劲松;高超音速机翼动导数计算[J];航空学报;1992年08期 |
20 |
余光志;大攻角多分量强迫振动实验技术[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