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味分子态的动力学研究
【摘要】:在传统的夸克模型中,强子分为介子和重子。介子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qq)而重子由三个夸克构成(qqq)。然而对于近十年实验上发现的某些类粲偶素、类底偶素粒子,如X(3872)、Zb(10610)、Zb(10650)等,对它们的质量、宽度以及衰变性质的研究表明并不能将它们简单地解释为粲偶素(cc)或者底偶素(bb)。这样,寻找不同于介子和重子的新强子态就成了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人们提出的新强子态候选者有:分子态、胶球、混杂态以及多夸克态等。本文主要研究由重味重子或者重味介子形成的分子态。
在引言和第二章中我简要地介绍了实验背景以及低能强子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方法。虽然目前发现了大量的类粲偶素、类底偶素粒子,但是实验上真正确定其存在的并不多。对于已经被实验证实的,完全研究清楚其结构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这些粒子的研究还需要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低能强子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理论工具有QCD求和规则,手征微扰理论以及势模型中的手征夸克模型和单玻色子交换势模型。本文主要利用单玻色子交换势模型进行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Jaffe利用MIT袋模型预言了H-dibaryon。它的奇异数为-2,自旋宇称为JP=0+。为了寻找H-dibaryOn,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上的、理论上的研究,但是都没有发现其存在的迹象。具有相同量子数的AA体系也不能形成束缚态。我将以上研究推广到了重味的情况。在第三章中我详细考察了AcAc、(?)c(?)c、∑c∑c、(?)c(?)c以及ΩcΩc等重味体系形成分子态的情况。我发现(?)c(?)c[1(0+),0(1+)]、∑c∑c[1(1+)],(?)c(?)c[1(0'),0(1')]以及ΩcΩc[0(0+)]可以作为理想的分子态候选者,而∧c∧c[0(0+)]体系在不考虑味道空间的耦合道效应时,不能形成束缚态。对于重子-反重子体系,由于系统在小尺度上存在湮灭效应,单玻色子交换势模型并不能给出很好的描述。此外,考虑到ΛQΛQ(Q=c,b)体系的特殊性,我还对其作了一个详细的耦合道分析。我发现在单π交换的情况下,∧c∧c[0(0'),0(),0(1)]均可以形成束缚态,这些束缚态主要来自耦合道效应。
在已发现的类粲偶素、类底偶素粒子中,X(3872)是人们研究最多的粒子,然而仍然没有一种理论解释能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在第四章中,我对X(3872)作了一个详细的耦合道分析,并且计算了它的同位旋破缺。我考虑了S-D混合效应,带电的D(*)介子的贡献,DD*与的D*D*的耦合道效应以及不同带电状态的D(*)介子的质量差导致的同位旋破缺。我发现系统的有效相互作用势主要来自长程的单π交换。对于X(3872)的三π衰变和两π衰变的分支比的比值B(X→π+π-π0J/ψ)/B(→π+π-J/ψ),考虑ρ0和ω的质量差导致的相空间差异后,我的计算结果与Belle和Babar的实验结果一致。
2002年SELEX实验组宣称发现了双粲数重子三(?)。虽然后来Belle和Babar实验组没有证实SELEX的发现,但是随着大量的高能量对撞机的出现,对双重味系统的研究会越来越有意义。而双重味分子态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研究双重味系统的新渠道。在第五章中,我利用单玻色子交换势模型对双粲数系统D(*)D(*)双底数系统B(*)B(*)以及粲底数系统D(*)B(*)作了详细的耦合道分析,考察了它们形成分子态的情况并且预言了一些有趣的粒子,希望未来实验上能对这些系统进行研究。
|
|
|
|
1 |
于鲲,舒泉声;低温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J];物理;1985年05期 |
2 |
陈风至;T介子的非轻γ衰变(英文)[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8年00期 |
3 |
胡宁;介子理论里的S方阵[J];物理学报;1951年01期 |
4 |
周光召,黄念宁;关于μ俘获中有效赝标量耦合项的符号[J];物理学报;1960年02期 |
5 |
张公元;关于重子一介子族的质量差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
6 |
张鉴祖;介子波函数的对称性[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
7 |
龙君彦,李光华,匡乐满;协变谐振子的介子结构模型的Kustannheimo-Stiefel变换求解[J];物理学报;1993年05期 |
8 |
董宇兵;基态介子辐射衰变中的屏蔽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03期 |
9 |
岳崇兴;中性Top介子在高能实验中的可能物理迹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0 |
树华;Bell合作组发现新粒子[J];物理;2004年02期 |
11 |
章思俊;π-N弹性散射的第二共振峰[J];物理学报;1964年03期 |
12 |
李炳安,阮同泽;介子的零点波函数和π_(μ2),K_(μ2)及1~-→e~+e~-衰变过程[J];物理学报;1976年04期 |
13 |
冼鼎昌,郑希特,王明中,汪克林,章正刚;相对论性层子模型中的介子结构波函数[J];物理学报;1978年01期 |
14 |
段一士,朱重远;K_(L3)介子衰变[J];物理学报;1965年01期 |
15 |
胡宁;层子模型里介子的波函数和能级[J];物理学报;1976年06期 |
16 |
方祯云;亚介子和轻子的位势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17 |
;环球视角[J];国土经济;2001年05期 |
18 |
;介子结构波函数与贝特-沙尔披特方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6年02期 |
19 |
朱重远;SU_6~((1))×SU_3~((2))模型及SU_8模型中强子的次强质量分裂和新粒子的质量关系[J];物理学报;1975年05期 |
20 |
;瞬时相互作用近似下介子结构波函数的一些探讨(Ⅰ)——瞬时相互作用下介子波函数的一般性质[J];物理学报;197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