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血管炎分类方法的研究 二、韦格纳肉芽肿病和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患者血清中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关于系统性血管炎新分类法则的评价
目的:近来,有作者为流行病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分类法则。为了评价这个法则,我们应用它对我院原发性血管炎病人进行了重新分类。
方法:对我院1997-2007年间诊断的550例原发性血管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新分类法则和1994年Chapel Hill会议血管炎分类诊断标准联合“替代标志(surrogate marker)”对上述患者进行重新分类,并比较两种分类方法的差异。
结果:使用1994年Chapel Hill会议血管炎分类诊断标准联合替代标志,550例患者的诊断分别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0例,韦格纳肉芽肿病(WG)127例,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363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4例,不能分类56例。使用新的分类法则,上述患者的诊断分别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2例,韦格纳肉芽肿病(WG)199例,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329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0例,不能分类20例。
结论:新的分类法则能够有效的将患者进行单一分类,同时能够尽量减少不能分类的患者。该分类法则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部分:韦格纳肉芽肿病和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患者血清中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亚型、亲和力和抗原决定簇的研究
目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既往认为抗PR3抗体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病(WG),而抗MPO抗体多见于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然而,我科的前期工作发现国人中抗MPO抗体阳性的韦格纳肉芽肿病并不少见,即同为抗MPO抗体阳性,临床既可表现为韦格纳肉芽肿病,亦可以表现为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比较韦格纳肉芽肿病和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患者血清抗MPO抗体的免疫学特性的差异。
方法:收集15名WG患者以及21名MPA患者血清,均为抗MPO抗体阳性。在抗原特异性ELISA中应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二抗检测抗MPO抗体IgG亚型及其滴度;应用抗原抑制法检测抗MPO抗体的亲和力;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亲和层析纯化的人抗MPO抗体为探针,通过竞争抑制性ELISA检测患者血清对探针的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抗MPO抗体的抗原决定簇的差异。
结果:WG和MPA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肾功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WG组BVAS评分明显高于MPA组(18.2±6.1 vs. 14.0±4.2, P=0.018)。两组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抗MPO抗体的IgG1、IgG2、IgG3和IgG4亚型。WG组MPO-ANCA的IgG1、IgG2、IgG3和IgG4的阳性率分别为14/15(93%),11/15(73%),11/15(73%)和13/15(87%)。MPA组MPO-ANCA的IgG1、IgG2、IgG3和IgG4的阳性率分别为17/21(81%), 14/21 (67%), 14/21(67%)和16/21(76%)。两组患者血清中抗MPO抗体的IgG1、IgG2和IgG3亚型的平均滴度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WG组患者血清中抗MPO抗体的IgG4亚型的平均滴度则显著高于MPA组(1:1878比1:218, P0.005)。两组患者抗MPO抗体亲和力无显著性差异,中位亲和常数均为35×107M-1(分别为0.3-70×107M-1和0.3-140×107M-1)。11/15例(73.3%)WG患者和18/21(85.7%)例MPA患者的血清可抑制生物素标记的抗体探针,两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2.9%-69.7%和39.2%-86.6%。WG患者的血清平均抑制率显著低于MPA患者(47.7%±11.5%比61.7%±14.5%,P=0.01)。
结论:抗MPO抗体IgG4亚型可能在WG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WG和MPA患者血清中抗MPO抗体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既存在重叠也存在差异。抗MPO抗体免疫学特性的差异可能与患者不同临床表型相关。
|
|
|
|
1 |
陈伟玲
,梁柳琴
,徐永红
,董玉英
,肖翠霞;危重韦格纳肉芽肿病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年06期 |
2 |
袁晶,关鸿志,吴庆军,郭玉璞,唐福林;韦格纳肉芽肿病神经系统损害33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05期 |
3 |
徐采保;黄坚;周晖;赵忠新;;以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主的韦格纳肉芽肿病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3期 |
4 |
周晓洁;魏蔚;袁双龙;;以皮肤黏膜病变为突出表现的韦格纳肉芽肿病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荟萃;2009年03期 |
5 |
聂英坤,张凤山,孙凤琴;韦格纳肉芽肿病18例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10期 |
6 |
李树立,刘海霞,郭志芹;韦格纳肉芽肿病的临床和胸部影像诊断[J];临床荟萃;2004年18期 |
7 |
石韫珍;罗日强;张晓;;韦格纳肉芽肿病11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年12期 |
8 |
曹海光,赵国范,齐文成;韦格纳肉芽肿病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年01期 |
9 |
李美花;冯勃;;韦格纳肉芽肿病——一个有待商榷的疾病名称[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年04期 |
10 |
赵明辉,刘娜,章友康,邹万忠,刘玉春,姜筠,王海燕;韦格纳肉芽肿病的临床病理表现[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11 |
王彦,曾文,薛新萍,杨林,李绍梅,傅淑霞;韦格纳肉芽肿病伴脑梗死与烟雾病一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10期 |
12 |
曹世堂,王玲,崔素华;非肾损害性Wegener肉芽肿一例[J];华北国防医药;2003年03期 |
13 |
尹雷;曾小峰;;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会第五届年会会议纪要[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12期 |
14 |
李亚平;王世礼;;我国韦格纳肉芽肿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03期 |
15 |
陶于洪;王峥;;韦格纳肉芽肿的治疗进展[J];华西医学;2007年01期 |
16 |
周子哲;;韦格纳肉芽肿病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J];中国厂矿医学;2007年01期 |
17 |
谭立明
,彭卫华
,徐承云
,王惠珍;抗PR3抗体和抗MPO抗体的检测及临床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9期 |
18 |
陈旻,于峰,张颖,邹万忠,王海燕,赵明辉;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的韦格纳肉芽肿病的特点[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年10期 |
19 |
段世英!830016乌鲁木齐,彭新涛!830016乌鲁木齐;民航飞行员韦格纳肉芽肿一例[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
20 |
苗凤华;郑春荣;秦晶;;1例韦格纳肉芽肿病人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