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有力杠杆。各个国家都想在世界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因此技术创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但要使一个国家确立其高技术产业优势,仅仅依靠一两项尖端技术创新成就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建立某种有助于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的社会体制。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典型区域,它不仅为美国的“新经济”作出了娇人的贡献,而且也以其独特的区域创新体制成为各国政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尽管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已经由计算机产业延伸到互联网和生物技术产业,历经了几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且从60、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硅谷复制的阵阵高潮热潮,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各种形态的高科技园区,但是对硅谷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来解释它成功的奥秘。为此,本论文尝试就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本论文主要从技术创新体制构建的角度来研究和思考硅谷现象和硅谷模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可持续实现的一种有效体制。对硅谷做这样一种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高科技时代产业实现的社会形式,认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规律,而且也可能为各个地区和国家提供一种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政策依据。由于硅谷提供了知识经济赖以孕生的技术动力,形成了一种有益于知识经济成长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对硅谷的研究还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健康成长探索出一种有效的社会体制。
本论文的研究有两个基点:问题意识和整体思维。问题意识要求作者对已有的种种研究和思考做批判性地反省,并对中国在建设高技术产业区和推进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做理性思考;整体性思维则要求作者把整个硅谷的创新活动进程纳入一个系统中来考察,用一种机体论的观点来考察硅谷所发生的一切。
为此,论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硅谷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对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有什么启示?更具体一点说,它是在怎么样的体制中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进行的?知识创新如何引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如何导致产业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链接成一个可持续的创新体制,进而使硅谷形成以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创始公司为核心的产学创新集群?中国如何才能建立类似的产学创新体制以使其高技术产业创新得以持续加速地发展?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共约17万字。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硅谷模式及其变体。
特曼最初的设想是在斯坦福大学与地方高技术公司之间建立一种互动交流、合作共荣的体制,以使斯坦福大学更多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并因此使斯坦福大学成为一个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中心。特曼的这些设想通过他在斯坦福大学及其电子工程系的一系列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斯坦福相继推出了三项机构和体制创新措施来促成这一设想的实施。第一项创新是创立斯坦福研究院,其宗旨是主持和管理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帮助西海岸的高技术公司争取政府订单。第二项创新是通过设立荣誉合作项目为当地的公司打开工程技术教育的大门,以便公司的雇员能够注册学习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