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DNA鉴定技术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与规制

吕泽华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高科技手段进入了刑事司法领域。在这些应用于司法的高科技成果中,DNA证据无疑是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证据。DNA证据以其近乎百分之百的准确性,一举取代传统的“指纹证据”而成为当代的“证据之王”。在刑事司法领域,因为DNA证据的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被推翻,无辜者被平反昭雪;在侦查中,因DNA鉴定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准确的侦查线索,拓宽了侦查的途径,从而侦破了大量的疑难复杂案件。在审判活动中,因为DNA证据高度准确的人身同一认定价值,为准确的认定犯罪和排除无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广泛推崇DNA证据司法应用的热潮中,一些因DNA证据而发生的新型冤假错案也偶见报端,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不审慎地对待DNA证据。因为任何技术都有其“阿喀琉斯之踵”,都有其技术上的薄弱环节甚至盲点,也因为任何技术应用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也都有发生错误的可能性。DNA鉴定技术也一样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警醒地对待。为此,笔者通过研究DNA鉴定技术原理以及司法应用的各个环节,探析DNA证据可能出错的各种情形,通过发掘错误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错误可能性,提出DNA证据刑事司法应用的构建设想。同时,作为生命信息的遗传物质,DNA本身蕴含了人性尊严、生命传记等重要含义。另外,DNA证据的司法应用也会产生各种基本权利的冲突与矛盾。这些都需要一国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具体的规范,使DNA证据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能有序、合理、公正、有效。 本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DNA鉴定技术的概述。本章将为大家开启认识DNA鉴定技术的大门,将从DNA鉴定技术的发展历史、DNA鉴定对象——DNA的生命机理和DNA鉴定技术的基本原理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其发展历史,了解DNA鉴定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各种技术的基本特点。对DNA生命机理的简介,撩开了DNA的神秘面纱,揭示了DNA鉴定的生理基础——DNA的遗传多态性。通过DNA鉴定的技术原理,我们会认识到DNA鉴定的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的基本原理。我们将会认识到DNA鉴定的科学根据——DNA等位基因的多型性与DNA的统计遗传规律的真实面目。 第二章直接切入本文的主题之一——有可能影响DNA鉴定误差的各种原因。本章从个方面展开:一是揭示能够导致DNA鉴定结论错误的各种可能性因素。从鉴定样本本身、外界环境、分型技术问题、人为因素和污染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中发现各种可能导致DNA鉴定结论错误的原因。二是从对DNA鉴定结论解读的角度发现DNA鉴定结论司法应用上的误差。这里将为大家揭开DNA鉴定科学结论与司法裁判的基本关系,阐释DNA鉴定结论解读误差的各种现象,以求回归DNA鉴定结论的科学本质和科学解释。三是从DNA鉴定制度规范上研究导致DNA鉴定结论偏差的各种原因。在DNA鉴定检体(包含检材和样本)的提取环节和DNA的鉴定环节,如果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度措施,将会影响到DNA鉴定结论的统一性和标准化,或者造成错误的鉴定结论或者鉴定结论的冲突。鉴定方法、鉴定程序、DNA分型、鉴定结论表述和实验室管理与控制等构成了DNA鉴定品质保证的重要方面,也是容易引起DNA结论偏差的重要领域。四是从刑事司法证明制度研究可能影响DNA鉴定结论准确认识的原因,发现司法证明制度上的不足。从这四个方面全面的揭示可能影响DNA鉴定结论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各种原因,以树立审慎对待DNA鉴定技术与DNA鉴定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从DNA鉴定技术在刑事司法中的功能作用角度谈起,进而发现其司法应用中的权利价值冲突和司法适用上的法律缺陷。本章研究了DNA证据隐含的各种权利,比如生命遗传性状上的个体隐私,并以DNA证据为线就真实发现与人权保障等权利冲突问题进行了探索,揭示了我国DNA证据立法上的不足。 第四章从前述DNA鉴定品质保障上的不足,提出了DNA鉴定标准化构建的设想。以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为目的,对DNA检体的前处理,DNA鉴定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DNA鉴定技术、DNA鉴定程序和DNA鉴定结论表述以及监督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构建设想。可以说DNA鉴定的标准化将是DNA鉴定结论准确性、规范化、科学性的制度性策略,必将为DNA鉴定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制度性的保证。 第五章从诉讼证据的角度研究了DNA鉴定结论司法适用的法律规则。按照司法证明的基本环节,对DNA鉴定结论证据涉及的重要的证据规则进行了研究,尤其对认证规则中的采纳与采信规则进行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规则构建。本章和第四章是全文的主旨和目的,是本博士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希望通过本博士论文的研究能为我国DNA鉴定技术的立法发展和司法进步提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向阳;现代科技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童大跃,伍新尧,蔡贵庆,陆惠玲,陈勇;500年木乃伊的DNA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3 付艳芳,袁红,刘晓霞;受毒鼠强污染口香糖DNA检验1例[J];刑事技术;2003年06期
4 童大跃,伍新尧,陆惠玲,蔡贵庆,区敬华,陈勇,曾艳红;DNA提取方法的比较及改良[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李荣华,张林,吴梅筠,裴中惠,辛军平,徐振波;一种改良的骨组织DNA提取方法[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6 周亦武,王成毅,刘良;图像分析技术在测定细胞DNA含量推断死亡时间中的若干问题[J];法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7 葛百川,叶健,陈连康,刘雅诚,丁宏,侯光伟;第二届国际刑警组织DNA用户大会概述[J];刑事技术;2002年02期
8 唐晖,张庆霞,刘雅诚,杨剑;利用DNA数据库串并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一起[J];刑事技术;2003年02期
9 彭洁;包凤才;;亲子鉴定的法律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6期
10 郭晋荣;;手指上提取女性上皮细胞的DNA分析1例[J];刑事技术;2006年03期
11 李成涛;李莉;;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DNA证据价值的正确运用[J];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06期
12 彭洁;马勇;;试论亲子鉴定[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3 樊军,杨武;盐析法提取DNA[J];广东公安科技;1998年04期
14 李安;许鸾森;俞虹;;试谈DNA实验室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5 邱格屏;走出DNA证据的误区——对DNA证据“不可质疑性”的质疑[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16 赵兴春,刘健,姜成涛,胡兰;法庭DNA鉴定实验室质量保证标准[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7 匡金枝,朱巍,聂同钢,刘孟男,孙睿;天津市法医DNA数据库的应用与发展[J];刑事技术;2004年03期
18 王成毅,刘良;图像分析技术测定DNA含量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及应用前景[J];法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19 闫玉仙;DNA结构多态性在法医血液遗传学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0 李洪成;PCR技术在法庭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英;陈刚;步宇翔;;碱基对的多铜修饰对DNA导电性的增强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赵宏远;李俊杰;桑润滋;;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处理山羊精子DNA损伤[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刘玲;付强;朱化彬;彭秀丽;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王栋;;牛毛囊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梁春柳;;一个新的筛选化合物与DNA交互作用的简便方法[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文众;李永宁;方瑾;梁春来;张倩男;;体外新评价方法——完整细胞核DNA检测板[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邹丹丹;汪海林;;基于DNA甲基化结合蛋白MBD的甲基化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张晔;杜智;杨斌;高英堂;;检测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应用前景(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淑珍;刘光珍;;DN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士林;;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陆佳飞;周克隆;王缦;;磁珠法快速提取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研究及其在诊断试剂中的应用[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兰;端粒功能异常诱导的DNA损伤反应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志健;1.8 GHz微波对X射线和阿霉素致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对蛋白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3 朱慧芳;Y家族DNA聚合酶对化学致癌物MNNG应答的转录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万超;抗猪瘟嵌合DNA疫苗及TRIF的DNA疫苗佐剂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赵丽霞;克隆绵羊印记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沈美龙;基于DNA免疫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中小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7 徐铁刚;细菌DNA磷硫酰化修饰与限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高鹏;特异性介导DNA转导的多结构域嵌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9 康大伟;DNA分子器件场效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高天;基于寡核苷酸芯片的地中海贫血特异性DNA甲基化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基于磁性微粒的法医样本DNA纯化[D];西北大学;2011年
2 芦丽淦;柚皮素及聚乙二醇增强乙肝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杨锦艳;六种香豆素有效成分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林启凰;用于乳腺蛋白标志基因检测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5 于文静;亚麻韧皮部特异启动子克隆与26份种质DNA指纹图谱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Rebecca Simisola Agboola;硼(B)和氯化钠胁迫处理诱导高粱(Sorghum bicolor)自交系发生形态和DNA甲基化的变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微;溴氰菊酯致大鼠DNA损伤及损伤后修复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0年
8 张诺;DNA-纳米羟基磷灰石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0年
9 郭珈辰;基于图形表示的DNA相似性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刘香港;基于功能材料的新型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信息技术将重组汽车DNA[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霞;科学家研发出新型人工合成DNA载体[N];科技日报;2010年
3 南方;化危为机 企业需韧性生长的DNA[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吴强;港大引新技术DNA辨食材[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施晓焰 通讯员 马丽娟;云南:DNA数据库成“打拐”得力帮手[N];人民公安报;2009年
6 张巍巍;垃圾DNA可促进癌症发展首获证实[N];科技日报;2010年
7 刘静坤;英国DNA数据库在侦查领域的应用[N];人民公安报;2010年
8 常丽君;虱子DNA表明人类17万年前首次穿衣[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 冯卫东;DNA碱基序列决定其光敏性假设获证实[N];科技日报;2008年
10 许文强;拆、装更便捷的DNA双螺栓结构模型[N];大众科技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