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重构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城市掀起了一场以大规模、高强度、政府高干预为特点的旧城改造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对破损衰败的旧城地区进行建筑和城市风貌的改造与更新,而且也对嵌入在城市实体空间中的社会空间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引发了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变革之中。旧城改造的矛盾与转型期社会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国城市以高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大规模社会空间重构模式。
旧城改造对于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成为了三者针对空间资源占有和社会再分配问题展开博弈的场域。博弈的过程与方式直接影响到社会空间重构的模式与效果。
本研究通过展示社会空间重构引发的三方面主要变化: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区域功能的变化和区域文化氛围的变化,分析了社会空间重构产生的四个方面的社会影响:1)在社会公平问题上引发的社会矛盾;2)不同的旧城改造方式对社会空间重构结果的不同影响;3)社会空间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社会空间重构对旧城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本研究试图结合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两个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社会空间重构方式与效果模型”与反映人口社会结构变化的“社区居民平均文化程度系数”及计算公式。在研究方法上,尝试运用“三点定位”的方法,将理论讨论、案例分析和数据理论模型三者进行有效结合,力求论证过程的充分性。
本研究的结论是:大规模、高强度的旧城改造虽然能迅速地更新城市实体空间,但却是以高昂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其引发的社会空间重构模式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大力提倡有机更新和小规模、渐进式的旧城改造方式。同时,政府应通过加强社会建设的方法,对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进行干预和引导,以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