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实时编码器中帧间预测器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通信领域的技术发展,视频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视频信号的数据量也随着视频分辨率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与之相应,视频编码技术也快速发展,历经多代视频编码标准,视频编码的压缩率成倍提高,而算法复杂度也成倍增加。然而在高清实时编码领域,由于算法特性与编码器硬件资源的制约,编码器不能实现编码标准所允许的所有编码工具,导致实际编码增益与标准所能达到的最优增益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提升实际编码增益,本文以视频编码器中资源消耗最多的帧间预测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和关键基础模块。另一方面,不同标准相互竞争,标准更新换代需要一个过程,这些情况造成了现阶段多标准并存的现实,因此对不同标准具有良好通用性的算法和结构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的研究同时考虑算法和结构对不同标准的适用性问题。
根据多个视频编码标准的混合编码算法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对多个标准都具有良好适用性的编码器整体框架结构。基于该整体结构,本文对帧间预测器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运动估计算法选择问题,本文建立了VLSI结构中快速搜索类算法和全搜索类算法的“资源供给-处理能力”关系模型,为运动估计的算法选择提供指导。针对最优运动矢量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VLSI结构实现的块匹配度量,基于该度量的块匹配代价计算单元与传统设计相比,能节省近50%的面积资源消耗,同时该度量的引入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编码增益。基于所提出的新的块匹配度量,本文设计了新的全零块预检测算法,相比于已有算法,新方法的全零块检测率提高了20%-30%。而在色度亚象素插值方面,本文基于迭代和中间数据共享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高速插值器,使得实现相同处理能力时,插值器的面积资源消耗减少了约48%。
本文这些新技术的提出,能有效减少帧间预测器的资源消耗,提高其处理能力,使编码器在相同资源约束下能够实现更多编码工具,为进一步提高编码增益做出了贡献。
|
|
|
|
1 |
夏定元;杨辉;;H.264帧间错误隐藏的运动矢量恢复[J];计算机应用;2010年01期 |
2 |
袁宇望,卢亮;实时图像压缩存储系统的发展和应用[J];光电子技术;2005年02期 |
3 |
崔玉斌;蔡安妮;;H.264帧间模式选择新算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4 |
王福龙,余英林;定时长变速XYZ视频编码[J];通信技术;2002年01期 |
5 |
唐田野;刘钊;;基于内容复杂度的视频编码码率控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6期 |
6 |
卢官明,毕厚杰;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序列分割[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7 |
狄红卫;基于小波与三维离散余弦变换的视频图像压缩[J];光电工程;2001年04期 |
8 |
汪小荣,朱秀昌;H.261视频编解码环路的实现[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9 |
何涌;刘桂华;;H.264帧间模式选择优化算法[J];电视技术;2007年12期 |
10 |
马力妮;杜小钰;潘峰;;一种自适应选取参考帧的多视点视频编码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03期 |
11 |
袁昱,孙立峰,韩丹,钟玉琢;对H.264中的多参考帧预测技术的评测[J];电子学报;2004年09期 |
12 |
魏芳,李学明;改进的H.264视频编码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年05期 |
13 |
刘君;蔡灿辉;;基于全零块及方向一致性的H.264帧间快速模式选择算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年10期 |
14 |
李丽欣;基于帧间预测码运动补偿算法[J];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01期 |
15 |
王福龙,余英林;改进的3D DCT视频编码方案[J];通信学报;2001年01期 |
16 |
魏妃妃;梁久祯;韩军;;一种基于帧间和帧内宏块级的X264并行编码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年07期 |
17 |
孙泽斌,胡修林,张蕴玉;使用ISDN基本接口的可视电话[J];通信技术;1995年04期 |
18 |
卢雅伟,邱俊海,张春田;MPEG-2视频编码数据流的头部信息[J];电视技术;1996年04期 |
19 |
张春田,张劲松;运动补偿视频编码中DCT编码效率的研究[J];电子学报;1996年01期 |
20 |
常义林,孙献璞,吴剑;视频变速率编码的统计模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