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效同轴相对论返波管研究

滕雁  
【摘要】:采用同轴相对论返波管(CRBWO)是提高高功率微波(HPM)输出效率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工程工艺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同轴相对论返波管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证明其在提高输出效率方面的优势和可行性。 理论研究表明,同轴慢波结构(SWS)谐振性较好,参加波束作用的纵向模式范围比常规空心慢波结构宽,因而起振较快,起振过程受模式竞争干扰严重。在400 keV ~ 800 keV范围内,起振电流随电子动能升高而增大。波束作用研究发现,较之常规空心相对论返波管,同轴相对论返波管的场分布更有利于波束作用,并且通过合理选择慢波结构两端反射,预测输出效率接近40%。 设计方案根据波束作用有效程度和所需工作频率,合理选择结构参数并优化设计两端反射。器件工作在准TEM模式前向波区域,输出频率7.33 GHz,位于近π模式。在二极管电压和电流为508 kV和3.97 kA时,输入功率2.02 GW,输出功率754 MW,输出效率37%。场分布研究表明,器件内部场强最大点在输出功率达到GW量级时约为1.4 MV/cm,极易导致二级电子发射和表面击穿。为提高功率容量,对器件进行一系列表面处理,并采用无油真空。为了保证良好的同轴度,设计了结构精密的环形支撑。并根据同轴相对论返波管狭缝阳极的特点,设计了更有利电子束流预调制的反射腔,将转换效率提高到43%。 实验采用在线探针和量热计进行测量诊断。同轴探针在7.40±0.10 GHz范围内耦合度标定曲线很平坦,中心频率7.4 GHz时耦合度为κ= -42.15dB。全吸收量热计吸收效率大于98%,且受频率影响不大;入射功率GW量级时表面最大场强降低至38 kV/cm。实验研究中得到的结构参数对输出的影响规律与数值模拟规律符合很好。当器件工作在最佳状态时,二级管电压和电流分别为498 kV和4.28 kA时,电子束流脉宽28 ns,输出功率733 MW,输出效率34.4%,微波脉宽20 ns,频率7.40 GHz,与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很好。实验发现经过提高功率容量的措施,输出幅度升高,脉宽增加。估算得到表面镀有氮化钛的同轴相对论返波管器件,当表面场强超过1.2 MV/cm时有可能引起表面场致发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国治,陈昌华,张玉龙;同轴引出相对论返波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1年04期
2 范菊平,刘国治,陈昌华,宋志敏;带有反射腔的相对论返波管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1期
3 张海;王建国;童长江;;大功率太赫兹返波管的数值模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4 陈仕虎;鄢扬;;回旋返波管输出结构设计与仿真[J];大众科技;2010年11期
5 罗维;罗勇;鄢然;;回旋返波管的线性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0年20期
6 滕雁;肖仁珍;宋志敏;孙钧;陈昌华;邵浩;刘国治;;同轴相对论返波管中波束作用过程[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1期
7 松尾幸人;戎谷圭介;张吉夫;小林俊夫;安田美夫;柴田长田郎;钟启秀;;毫米波返波管的试制[J];真空电子技术;1964年02期
8 王玉;;在29000~74000兆赫频率范围内的二个返波管[J];真空电子技术;1962年11期
9 G.Mourier;J.Nalot;W.Soptka;钟曼莉;;论三种大功率“M”型返波管[J];真空电子技术;1964年05期
10 ;受控制的M型返波管的调频噪声[J];电子管技术;1971年04期
11 J. Ninerailles et;E. Morvan;;M型返波管在远距离通信中的应用[J];电子管技术;1972年01期
12 周文;印刷电路返波管[J];电子学报;1981年03期
13 刘顺康;毫米波返波管平行流枪的特点和试验[J];电子器件;1983年02期
14 钱恩荣;陈万钧;牛惠昌;;激光焊用于修复返波管的试验[J];电子管技术;1983年03期
15 兰运甫;邹万钟;方希曾;王明尔;秦文珍;;三厘米大功率宽频带M型返波管的几点设计改进[J];真空电子技术;1985年05期
16 刘顺康;;毫米波返波管阴极的研制[J];真空电子技术;1990年03期
17 李凯;袁学松;杨欢;黎晓云;鄢扬;;一种高功率返波管理论[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6期
18 刘忠;马乔生;李正红;邓德荣;金晓;;永磁包装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实验研究[J];微波学报;2012年02期
19 廖旭;李正红;;高功率过模返波管中模式控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20 唐永福;蒙林;李海龙;张斐娜;;高效率双波段同轴相对论返波管粒子模拟研究[J];微波学报;2012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开华;鄢扬;傅文杰;;回旋返波管的注-波互作用理论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姜幼明;;同轴引出电子束相对论返波管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3 闵慧英;;M型返波管中慢波齿的研制与焊接[A];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张守银;POZNYAK Valeri;PLOSKIREV Evgenii;KALUPIN Denis;万元熙;;快扫描返波管本地振器组成的2mm、3mm超外差式多道辐射计系统[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5 高宏;刘盛纲;;环形相对论电子束驱动的等离子体填充返波管的线性理论[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文光俊;李家胤;熊祥正;刘盛纲;;3cm相对论返波管的粒子模拟[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张章;宫玉彬;胥磊;巩华荣;王文祥;;相对论返波管中存在中性气体时的脉冲缩短现象的粒子模拟[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姜幼明;;高功率高频率同轴型返波管超辐射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9 姜幼明;;高功率高频率返波管超辐射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10 陈洪斌;胡林林;马国武;周传明;许冬明;宋睿;金晓;;0.14THz返波管器件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滕雁;高效同轴相对论返波管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陈洪斌;高功率毫米波返波管器件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3 马乔生;X波段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萍;内开槽同轴返波管特性的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罗维;回旋返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石成才;互耦相对论返波管等同锁相的粒子模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高荣;内同轴过模相对论返波管的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开华;THz回旋返波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钱杰;Ka波段回旋返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珏岐;THz返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蔡明均;650GHz曲折波导返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