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

江皓  
【摘要】:甲烷氧化菌能在温和条件下特异的利用甲烷,具有应用于甲烷减排和煤矿瓦斯治理的潜力。本论文在对我国典型煤矿土壤的甲烷氧化菌进行分子生态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甲烷氧化混合菌的富集培养策略,获得高效利用甲烷的稳定混合菌群,对其特性和功能进行研究,实现大规模发酵培养,并在实验室和煤矿现场进行了瓦斯治理实验。 用多种分子生态学方法解析了瓦斯煤矿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及相关微生物的组成信息。该样品含有大量的甲烷氧化菌及甲基氧化菌,其中甲烷氧化菌以Ⅰ型为主,Ⅰ型、Ⅱ型和Ⅹ型甲烷氧化菌的含量分别为78.6%、7.1%和14.3%。 分别以甲烷气和人工瓦斯气作为唯一碳源对土壤样品进行好氧选择性传代培养。富集过程中甲烷和乙烷的消耗能力得到显著强化,总细菌的多样性逐渐减少,Ⅰ型甲烷氧化菌则得到富集,20代以后菌群结构和甲烷去除能力趋于稳定。 研究了两种气体条件富集的混合菌群的特性,包括菌体形态、生长特性、代谢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驯化后Ⅱ型甲烷氧化菌数量增加,人工瓦斯气富集的混合菌菌群更丰富。混合菌比纯菌的甲烷消耗能力更强,且无代谢产物积累。菌群间的协同作用能有效避免产物抑制,有利于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对两种条件得到的混合菌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在甲烷浓度为3~50%时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高可达241 ml CH4 h~(-1) OD660~(-1) (L culture)~(-1)。在20~42oC都能有效的去除甲烷。对H_2S、CO和SO_2等毒性气体有很强的耐受性。混合菌保藏可用4oC充甲烷密封保存法、-80oC冻存菌体法和-80oC添加石蜡油冻存法。 以甲烷气富集的混合菌为对象,研究了甲烷氧化混合菌的大规模发酵培养。成功开展了5L-300L和5L-600L的放大发酵实验。混合菌在放大培养时,生长速度稳定,且随着发酵逐级放大,消耗甲烷能力以及菌群结构都能够保持稳定。 在实验室模拟煤层、生物过滤实验中研究混合菌去除甲烷的能力,并在河南三个矿井进行现场中试,将制备的菌液注入煤层并达饱和,甲烷去除效果显著,说明富集的甲烷氧化混合菌有在煤矿中治理瓦斯的应用潜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修勤,姚乔尔,卢颖;渤海微生物自然混合菌群降解20号重柴油中正烷烃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8年06期
2 樊青青;刘艳丽;罗亚田;付蓉;;环境中纤维素降解菌群的筛选与降解活性分析[J];四川化工;2009年02期
3 刘海燕;丁存宝;贾长虹;张俊杰;;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株筛选及降解特性[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4 郑金秀;彭祺;张甲耀;赵磊;赵晴;李艺婷;;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
5 孙宝魁;王东伟;;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分解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6 曾丽璇;曾宝强;张秋云;;头孢拉定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及降解性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齐云阶;张国欣;崔宝臣;李睿;杨鹤红;;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产氢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胡凌燕;孙东平;邵涛;陈纪昆;周伶俐;;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其与白腐真菌串联降解石油的效果初探[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年05期
9 崔宝臣;张国欣;侯博;邵姝媛;;正交实验优选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产氢的最佳条件[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12期
10 罗明芳;吴昊;王磊;邢新会;;含有甲烷氧化菌的混合菌群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11 唐玉斌;孙常宇;陈芳艳;郁昉;;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及混合菌群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12 于艳玲;冯玉杰;高霏;于丽新;徐琛;;降解未处理纤维素厌氧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功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3 刘建忠;王乾;颜家保;秦晓蓉;李凌凌;;苯酚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4 何丽媛;党志;唐霞;卢桂宁;郭楚玲;吴平霄;刘从强;;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15 胡吉军;郭维强;贾志国;付宁;张杰;陶勇;高平;李大平;王镧;;混合菌群产氢特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16 胡长庆;徐伟;鲍玉婷;郑春艳;;丝状真菌的混合菌群降解原油的条件与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17 崔宝臣;张国欣;侯博;李睿;邵姝媛;;碳氮源对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产氢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2期
18 孙修勤;卢颖;张进兴;;渤海微生物自然混合菌群降解芳烃的实验室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1987年02期
19 蔡剑伟;方柏山;;固定化细胞生物制氢研究进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20 熊海燕,王为国,王存文,徐汶;混合菌培养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J];贵州化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挺;李丹;李国强;梁凤来;刘如林;;混合菌群对石油烃的协同降解作用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何丽媛;唐霞;党志;易筱筠;;高效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降解特性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何丽媛;党志;;混合菌对石油的降解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萨如拉;贾晓珊;杨小毛;;六氯苯厌氧降解混合菌群群落结构分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冯玉杰;李冬梅;张秋桌;;混合菌群用于木质纤维素糖化的实验研究[A];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奕瑞;胡忠;伦镜盛;;海洋沉积物来源的混合菌S6降解苯并[a]芘的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张金平;阚振荣;;混合菌群对实际染料废水的脱色与降解[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雷志敏;东耀峻;钟林生;龙星;;产黑色素普氏菌核酸探针的制备、鉴定[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9 李颖;蔡宝立;;通过质粒分子育种培育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佘跃惠;张凡;舒福昌;张学礼;王正良;周玲革;赵勇;赵立平;;油田污水污泥中以液蜡和聚丙烯酰胺(PAM)为营养源的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分析[A];首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会程与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皓;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王亮;机油降解菌群的驯化及其活性与结构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3 尹亮;混合菌群共培养对偶氮染料的协同脱色及降解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玮;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陈玮;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宗文明;暗—光耦联两步法生物制氢及相关技术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7 戚峰;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蔡萌萌;剩余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利用实际废液合成聚羟基烷酸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胡娟;强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MTBE微污染水源水的基础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山丹;耐冷苯胺降解菌的特性及其对苯胺废水处理的强化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丹;高PHB含量的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筛选及开放培养[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2 黄媛媛;混合菌处理乳制品废水的效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杨丽卿;偶氮染料派脱色菌的选育及脱色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施展;海洋柴油降解菌性能的优化及其生物载体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范凤霞;混合菌群FF对活性黑5的脱色降解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6 董丽娟;聚乙烯醇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7 周瑞;高效溶藻细菌混合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霏;纤维素厌氧降解菌群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张运海;利用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酯工艺条件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毅;光合细菌产氢基质代谢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徽省饲料工作办公室 王明辉;抓饲料安全,如何才能“纲举目张”[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高杰;驯化“小精灵” 专啃“硬骨头”[N];中国环境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