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

曲哲  
【摘要】:强震下的损伤机制控制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安全的关键。本文在结构体系设计和抗震需求分析两个层次上系统地研究了摇摆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基于损伤机制控制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基于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开发了用于纤维截面杆系单元的钢筋与混凝土单轴本构滞回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在模拟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方面的合理性。 2.比较了动力弹塑性分析中常用的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通过算例分析指出了结构在非线性响应阶段的等价周期对不同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效果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评估不同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地震动记录选择集。 3.通过研究摇摆墙-框架结构的变形模式与摇摆墙刚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确定摇摆墙刚度需求的实用方法;通过对典型工程的计算分析指出,摇摆墙-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变形模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损伤沿楼层分布比较均匀,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适宜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摇摆墙-框架结构体系。 4.系统研究并完善了计算结构非线性地震峰值响应的等代结构法。首先,通过定性和定量地讨论结构主要参数的影响,基于大量非线性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新的能够全面反映主要参数影响的单自由度等价线性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等代结构法的计算流程和关键步骤,并通过算例分析指出,等代结构法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峰值响应,且具有适用性广,计算效率高等特点,适宜在工程抗震设计中推广应用。 5.以等代结构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损伤机制控制的抗震设计方法。与现行规范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定量分析结构中具有不同抗震性能目标的构件在非线性地震响应阶段的抗震能力需求,以保证预期损伤机制的实现。通过将其分别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摇摆墙-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衡再;;地震区宿商楼的抗震设计与结构选型[J];住宅科技;1982年09期
2 刘经伟,王守忠,王海涛;筒支承群仓的抗震设计[J];建筑科学;1990年02期
3 赵西安;高层钢筋砼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建议[J];建筑结构;1994年04期
4 沈小白,俞洁勤,杨明学;上海抗震规程中实际地震时程曲线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5 贾鸿雁;地基基础与抗震设计的有关问题探讨[J];安徽建筑;1999年02期
6 仲圯;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2年04期
7 南昕容;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概念[J];山西建筑;2003年06期
8 杨逸霞;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及对PKPM程序的运用[J];江苏建筑;2004年04期
9 范新海;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选型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静斌,葛素娟,陈淮;5跨连续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3期
11 罗新建;赵辉;;底框—砖混结构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2 杜兰红;马中成;;小型低热值热电厂主厂房抗震设计[J];辽宁建材;2006年03期
13 张磊;李中宇;;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上下层间侧移角比取值探讨[J];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08期
14 赵丽清;;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J];山西建筑;2007年05期
15 刘刚;;对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理论分析[J];科技资讯;2007年06期
16 文佳;魏世宏;朱浪涛;;隔震技术原理及存在问题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17 李志侃;;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震设计[J];广东科技;2007年07期
18 张誉;廖卫东;贾彬;;抗震能力设计法简述[J];山西建筑;2007年29期
19 李中宇;贺涛;;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上下层间侧移角比取值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01期
20 杨学文;;浅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浩;;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和意见[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向东;李晗晗;;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3 黄信;李忠献;丁阳;;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计分析与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牛斌;李方河;;高层钢结构抗震设计对钢材性能的要求[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冬霄;;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和意见[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吴苏龙;;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宽;;浅析工业厂房抗震设计中的几点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8 杨林德;杨超;季倩倩;郑永来;;软土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白羽;白良;;漫湾水电站拦污栅框架抗震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10 熊建国;;地下隧道抗震设计的一种新途径[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陆本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桥梁结构性能量化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张煜敏;公路梁桥位移型抗震分灾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王万祯;钢框架梁柱栓焊刚性连接的滞回性能、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建议[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郑宏;工形截面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平面外相关屈曲分析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6 申林;高层结构钢支撑滞回性能分析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7 李启才;带悬臂梁段拼接的梁柱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郭兵;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9 彭晓彤;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颜鹏;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刚;钢板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杨阳;基于性态分析的RC框架结构的等效周期特性[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周雨薇;沉管隧道整体地震反应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4 晋东平;Rc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吴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田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陈瑜;粘滞阻尼消能支撑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8 蒋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种迅;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弹塑性反应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张晓波;短肢剪力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与工程实例[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曹轩;我省开展抗震设计质量专项抽查[N];吉林日报;2009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刘琼;抗震设计,你了解多少?[N];深圳商报;2011年
3 通讯员 杨眉田苗;贵州新建改扩建房屋要有抗震设计[N];建筑时报;2008年
4 王洛;以柔克刚:日本蚕茧大厦的抗震设计[N];中华建筑报;2009年
5 记者 刘彦斌;省建设厅为我州赠送抗震设计图集[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6 刘瑞伟记者 韩云全;45个建设工程全面“体检”[N];烟台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关;“生命线工程”急需抗震设计优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8 张孔生;我市执行抗震设计新规[N];扬州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韩睿华;地震给建筑幕墙抗震设计带来怎样的启示[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章迪思;我们也需要地震预警吗?[N];解放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