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石油污染耕地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实际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揭示土壤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功能基因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该技术在生物修复过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效果评估方面的应用前景。
研究了接种阴沟肠杆菌(E. cloacae)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过程,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可在污染土壤中稳定存在,在接种微生物的同时添加麦秸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所获得的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最多,分别达到5.5×10~3和4.6×10~7;土壤脱氢酶活最高,达到0.79;石油烃的降解率也最高,处理56d后的石油烃降解率达到56%。微生态分析结果还显示了不同的修复操作所获得的土壤微生态组成上的差异。
采用基因文库法分析对比了污染耕地、修复耕地和正常耕地的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类型和组成。结果显示正常耕地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类型分别为122个和34个,细菌优势菌门是变形杆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真核生物优势门是节肢动物门、真菌未知、双核真菌门和丝足虫门。石油污染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基因类型分别减少到96个和21个,优势细菌菌门分布和真核生物门组成也发生明显变化。经过生物修复后,耕地的基因类型分别恢复到115个和30个,优势细菌菌门分布和真核生物门种类也恢复到正常耕地的水平。
以氮循环过程中固氮、硝化以及氨化作用的特征基因,即nifH、narG和amoA为例,考察了生物修复过程的土壤生物功能性变化。对于nifH而言,正常耕地共发现25个基因型,而污染耕地仅存在15个基因型,修复后耕地的基因型数量恢复到21个,聚类分析表明三种土壤均分为6个类群,包括放线菌亚纲、α、γ、β和δ变形杆菌亚纲和未确定亚纲,但组成比例存在差异。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amoA和narG基因,后者则会因石油污染而消失。修复后的基因类型则达到甚至超过了正常耕地水平,在优势菌株和比例组成上与正常耕地相似,表明修复耕地的功能基因恢复到了正常耕地的水平。
|
|
|
|
1 |
李玉瑛;李冰;;假单胞菌L-01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
2 |
谢丹平;;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J];四川环境;2006年04期 |
3 |
王洋;王秋玉;;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石油污染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4期 |
4 |
高小朋;路鹏鹏;徐盈;刘海迪;边志波;;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5 |
李毅然;;复合菌剂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6 |
顾传辉,陈桂珠;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7 |
任华峰,单德臣,李淑芹;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8 |
夏文香,郑西来,李金成,宋志文;海滩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J];海洋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
9 |
李小蓉;李宝宏;;石油污染区域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J];河南科技;2008年05期 |
10 |
廖雪义;刘秀红;余海忠;;萘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11 |
;美“石油污染法”出台后 技术竞争激烈[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3年04期 |
12 |
Мониин.А,Войтов.В,李若钝;海上石油钻探、采油及其溢油事故的回顾[J];海岸工程;1995年02期 |
13 |
谭丽泉;周焕清;;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降解石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年10期 |
14 |
陆秀君,郭书海,孙清,梁成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15 |
范淑秀;李培军;何娜;任婉侠;张海荣;许华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
16 |
朱玫,许嘉琳,田洪海;应用表面活性剂治理包气带石油污染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6年04期 |
17 |
张建乐,张彦龙,张淑萍,马继承;秦皇岛沿岸海域石油污染状况初探[J];海洋通报;1996年05期 |
18 |
赵荫薇,王世明,张建法;微生物处理地下水石油污染的应用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2期 |
19 |
张殿瑞 ,龚争辉;植物内元素含量变化的相关分析[J];山东环境;2000年04期 |
20 |
李凯峰,温青;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化学工程师;2002年06期 |
|